简论视角交易成本视角下婚姻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3-12-17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对于婚姻,有句话很经典:“婚姻就像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而城里的人想出来”。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婚姻确实在验证着这句话。在社会上,我们常常会看到,男女双方在恋爱期间的磨合以后,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对对方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于这一关系的权衡以及利弊博弈之后,就会逐渐开始确立了婚姻关系,开始着自己的婚姻生活。
【关键词】结婚;离婚;组织;交易成本
1 为什么结婚——从婚姻中获取最大的效用
婚姻作为一种组织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要对这个组织有一定的了解,有必要回到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婚姻这一问题。我们知道,在恋爱这一竞技场上,男女双方的选择是自由的,但男女双方的“购买”愿望是有差异的。就像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男方之中也有高帅富,亦或是硬实力强的,或者是蚁族一般的城市奋斗者等;而女方之中不乏白富美,或者是温柔贤惠,自力更生的女强人。在这种角逐当中,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之间,我们会看到,很多男女双方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选择出自己中意的另一半,并从此走进了家庭这一组织生活。
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组织的基本要素要包括以下几点:参与者、目标、技术和社会结构。在婚姻这一组织现象中,参与者就是婚姻中的双方。目标主要是指婚姻这一组织现象到底有没有独立的组织目标,而婚姻这一组织想象的社会结构中,婚姻双方关系的模式化和规范化尤为重要。在1975年的《市场和等级制度》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而“有限理性”是他建构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第一个方面是有限理性,指的是尽管个体期望以理性的方式行动,但是他们的知识、预见、技能和时间等都是有限的,这一切都阻碍了个体完全理性的行动。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个体不能瞬间解决复杂问题,也无法预知未来所有可能发生的事。
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男女双方会走到一起,通过婚姻来组织自己的家庭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限理性人,每个人所能够做出的决策以及接下来的行动都不能完全预测出这一决策的正确性。所以绝大部分成年人在一定年龄之后,出于自己自身的更好发展的要求,以及最大限度避免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带来的对个人不利的影响,因而会趋向于寻求婚姻这一组织下的家庭生活,以此更好的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婚姻对于个人来说是实现个人最大发展的组织需求。一是婚姻作为一个组织,能够避免个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缺陷而通过婚姻中的男女双方的均衡做出决策。这一决策会依据男女双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男女双方在恋爱中之所以会选择婚姻这一组织形式以此将双方的关系常态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出于行为投机性的倾向。经济学理论模式上的一个逻辑结果: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这一目标要求恋爱中的一方策略性地使用信息和机会(骗了就跑),它就会采取这一投机性行为。所以,男女双方在恋爱一定程度后,尤其女方往往会提出结婚这一组织需求,以此使男女双方关系的常态化。在男女双方恋爱过程中,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在时间上,物质上都会有一定的损耗。为了追求对方,必然要放弃做别的事情,放弃对另一个目标的追逐,这是机会成本。从寻找目标到谈恋爱到结婚,都是成本的耗费过程。而恋爱关系不是一种正式的组织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双方都没有确定的安全感以及还担心之前的机会成本会失效。因而通常会为了防止恋爱中任何一方出现投机性的行为,以婚姻来规范男女双方的行为,以此保护双方的权益。
经济学上的小数现象对于恋爱中的男女双方走向婚姻也是有效的解释。恋爱市场上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大数现象,即很多人参与恋爱这一行为,在竞争中协调各自的婚姻对象。一旦确立了婚姻关系以后,这就是小数现象了。在婚姻这一组织框架下,男女双方就不再是市场关系了,而是一种双边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婚姻中,男方要依赖女方,女方也会依赖男方。如果想要摆脱这一关系转而去寻找其他的伴侣,无论哪一方的损失都会非常的大。就我们所能看到的,未婚与再婚这两种人在婚姻市场上,一般情况下,未婚的总是比再婚的更有优势。因而,男女双方一旦确定了婚姻关系以后,男女双方就不再是市场关系了,也不会受到来自市场上的调节和分配了。
2 为什么离婚——交易都是有风险的
从结婚到离婚,这之间的决策有一定的难度。从上文我们得知,结婚对于男女双方来说有许许多多的好处。但为什么有一部分已婚人士会终结自己的婚姻,从新回到恋爱市场上呢?
在威廉姆森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一书中,他提出了交易成本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恋爱过程中,男女恋爱过程中,双方既是车主,又是买主,他们总是隐瞒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公开或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掩饰自己的缺点,张扬自己的优点。对方总都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但是一旦进入婚姻,双方虚伪的面具就会慢慢地被掀下来。进而对方会看到自己之前不好的一面。可一旦婚姻交易成功,进入了制度框架的约束内,双方的缺点就会慢慢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婚姻双方进入一段较为漫长的磨合期,但是在经历了一段磨合期后仍然不能期使对方改变。一方通常就会考虑结束婚姻。这是由于婚前信息不对称对婚姻造成危机的一大原因。
其次,婚姻交易成本的高低也会影响婚姻的去留问题。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像新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决策。交易成本主要是指为履行契约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因为至少部分个体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交易的潜在收益有可能无法实现。交易成本分为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男女双方进入婚姻的殿堂之源于:论文范文网http://www.328tibet.cn
后,随之而来的协调成本成本就会随之越来越大。当初15块钱就结了婚,这是结婚初期的协调成本。可是婚姻成立意味着一个双边合同的达成。而长期双边合同的协调成本是很高的。男方迫于生活以及丈母娘的压力,一个个成为了车奴、房奴。婚姻后的几年内,孩子的诞生,抚养,教育等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而对于婚后的激励成本对于经济组织来说是比较低的。所以婚姻的交易成本主要是来自协调成本,一旦协调成本超出了婚姻双方中的一方的承受压力,婚姻就很有可能走向反方向。
3 小结
我们从以上两个例子入手,解释了结婚和离婚这两个在婚姻框架下非常重要的两个选择。同样地,我们期待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婚姻会更有效用。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无论是婚姻成立和婚姻的解体在交易成本上来说都是有其根据的。作为一个组织现象,家庭也会和市场中的经济组织一样,都有着组织的一些相同的特点。恋爱中的双方是选择婚姻的成立还是选择婚姻的解体,有限理性在婚姻的成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每个个体都意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以及一般人都不足以支撑其整个家庭的条件,所以婚姻便是最好的选择;一旦信息在结婚后开始平衡,夫妻双方就会进入磨合期,这个磨合期可以是三五年,也可以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期。但是,一旦这个磨合期过不了,婚姻的结果往往都是会不如人意的。因此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来分析婚姻这一组织现象是再好不过的了。
【参考文献】
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J].法律与经济学杂志,1960,10,3.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J].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6.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