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意会基于意会认知论述审计教学深思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17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 引言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认识论思想在当代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关注。波兰尼针对认识论中存在的“人们知道的比人们能够讲述出来的多”的现象,创建了意会认知理论,使人们开始把研究视角投向意会认知——存在于言传认知背后的认知。波兰尼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如书面文字、数学公式或者图形里所呈现出来的,通常被人们称为知识的东西;另一类是未被精确描述的知识,如在实施某种行为时所怀有的关于行动对象的知识。如果称前者为言传知识,后者为意会知识的话,那就可以说人类始终意会地知道自己的言传知识为真。“意会”和“言传”早在我国《庄子》中就是成对出现的。《庄子·天道》中:“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成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由此而出。意会知识,这种看起来似乎一体化于自己个体的行为但缺少言传知识的公共性和客观性,实际上是一切知识的主要源泉,抛弃它,就等于自动抛弃了任何知识。在人类的总体认识结构中,意会知识是逻辑在先的。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从风险评估到了解被审计单位、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都离不开审计师个人的职业判断。对于形形色色社会经济现象的判断,亦没有简单统一的模式和成文的答案可供套用。审计师个人的职业判断是根植于个人行为和个人经验中的,具有意会知识的特征。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广博性,以及其具体工作的技巧性,尤其是审计职业判断的广泛性,使得审计学科中包含了大量的意会知识。而意会知识体现认知主体的综合智力,既包括其自身的领悟力、事物预见力,也包括认知个体由知识积累及社会经验而形成的鉴别力和洞察力,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弱”、“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他们在考试中作答流利、全面,但在具体环境下解决实践问题时却毫无头绪。对于缺乏基本职业体验的在校大学生而言,相对缺少对审计中意会知识的把握。这些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意会知识,在审计课程讲授时是很难仅凭几个数字、几句话、几张图表、几组公式讲明白的。审计中许多概念和方法多以条文和释文的形式出现,虽可在总体上加以把握,但却不适合做具体的描述。培养审计职业敏锐性,更多地要依靠学生自身的领悟和思考。为了提高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拟在意会认知理论视角下,探寻审计教学的改进方法。

二、意会认知理论及对审计教学的相关启示

波兰尼认为知识分为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两种,其中,意会知识在人类的所有知识中起到支配作用。知识源于个人的实践过程,个人在自我求知满足感的推动下,通过内在转化而将意会接受与求知热情、通俗语言与文化传统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个人的认知框架,最终完成对知识的获取与构建的过程。对审计教学来说,波兰尼意会认知理论会产生很重要的启发,其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构件:
(一)个体知识由个人的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构成 意会知识是自身提供的,而言传知识有赖于对意会的理解和运用。这两种知识本质差异可以表述为:个人可以批判地反省以言传知识反应的事物,但个人却不会去批判地反思对某种经验的意会感知。在所有的思想层级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思想的意会力量,而不是言传知识的逻辑推理。意会知识对个人所有知识起支配的作用,对意会知识的拒绝接受就意味着会对一切知识的拒绝接受。埃德娜在1947年就从试验中得出结论:“人们经常在未能对某条概念做出恰当界定之时,就能自如应用之。”人人都能从自己的经验中证实这一点。大脑像一台高水准的摄像机,人们所知道的比人们能用精确语言表述出来的要多无数倍。在语言操作的讲和想中,人们用概念性的语句逻辑地表达出来的东西远不及内在缄默意会的意境来得丰满、具体和本真。也因此,意会先于逻辑解释,隐性的结合意义整体先于表层的形式总体。
(二)意会认知的结构由人类认知主体当下运作的附带意知和集中意知所构成 意会认知是个人将附带意知整合融汇于其对外在物体集中意知中的一系列认知过程。如,在阅读文本时,个体注意力是集中在所看的词语所意指的东西上,而并非集中在词语本身上。个体是将文本呈现的整体作为认识对象并理解其内容的,对于构成其组合部分的单个字符等只是附带觉察。人们仅是从这些单个字符结合起来所蕴含的内容着手,附带地去意知到这些细节,但并不去知道这些细节本身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人们常常能在注意力从未集中于细节的前提下而理解整体。如果只是刻意去关注每一项细节而不注重由诸多细节所构成的整体,细节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如果完全不觉知到细节,就不可能认识到由诸多细节所构成的整体的含义。通常人们没有办法用语言具体详尽地描述诸如学习游泳、学习骑车、在众多人中辨认出某张脸等这些认识过程,对于附带意知的细节人们无法进行明晰的表达,这就是意会知识为什么“不可言传”的原因。对于审计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放到具体情境中反复地去观察和领悟、模仿和体会、操作和品味,实现“共情”,比孤立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作为认知主体的个人本身由心与身结合而成 人类思想所具有的联系实在的能力以及推动人们去实现这种联系的求知,已经足以指导人们得出能借以获取人类特殊使命的领域内所存真理的判断。这种正是人类追求远大理想的强劲动力。在受教育者学习传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点滴的丰富都来源于其成长中的思想的自发行动。对一颗敏锐的心灵而言,任何一个貌似可知的事物都暗含着问题,激励她去探索新的发现。活跃的心灵便是这样利用每个新的机会迎接改变,这种改变使心灵越加适应不断更新的自我,日益获得更多的满足。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必须依靠学习者对向其传达知识的求知努力。教授一切灵巧活动的学习都只能依靠学生模仿进而掌握其诀窍的努力,取决于他们自己探索活动如何进行的知性尝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必须依靠想象力。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践活动,推想其中的情景和程序,从而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中涉及的审计理论知识。(四)个体人的认知活动是身体化与概念化的统一 身体化活动和概念化活动在人的实际认知行为中是很难彻底区分开来的,因为身体化活动中含着概念的运演,而概念化活动又是语言工具架构在另一层次上的身体化。波兰尼使用了诸如骑车的技能性活动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即使事先告诉初学者要保持平衡的概念,他也无法仅靠这些概念就能学会骑车,因为仅凭保持平衡的概念无法代替实际活动的技能,而实际活动的技能只能通过个体自身参与身体化活动才可以被个人所意会地掌握。人类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关于个体活动技能,在人类认知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充分展现个体性的技艺通常依靠劳作者凭借自身的体验加以领悟,蕴含着无法言传、无可解释的意会知识。审计教学活动必须依靠学习者对设法传授给他们的大部分东西进行反复的自身实践和自我揭示,到了这个程度,传授给他的知识是无法言明的,等到将来轮到他自己去讲的时候,他亦知晓但却无法明言。人类的求知能力是以只能附带意知的意会知识为基础,并把自身的技能和观念、感知和求知冲动等能力共同整合形成一种对事物的预期判断,调动其对文本、语言及其符号的运用,通过自己的不断发现,使得自己的知识得到逐步增长。从意会认知的逻辑运行过程,可以看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个体能动探索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交融,而意会认知则是言传知识增长的最终原因。

三、审计课程教学的改进

基于对迈克尔·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的分析,为了提高学生对审计课程意会知识的掌握,可从重视课堂激趣、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并积极推进个性自主学习等方面入手,以期对审计教学效果加以改善。
(一)重视课堂激趣 在会计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中,审计课程固然重要,但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如果能提高审计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则可以激发学生对审计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审计的知性,增强其学习审计知识的内在动力。
如可以通过观看与审计专业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中起到致趣、动情、引思的作用。《审计报告》是为数不多的审计专业电视剧中值得推荐的一部。全剧故事从男主角受国家审计署委派回到故乡信州担任特派员展开。一次看似普通的工作调动,却引发了这个西部大省一次强烈的“地震”,而等待审计人员的也将是一场残酷的情法较量。此外还可以选看《国家审计》、《审计风云》、《在路上》等,让学生对审计职业有一些初步的体会和了解。
在讲解具体审计知识点时也可以多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动态模型、插图和音频的变化,尽量结合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直观形象地显示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账务处理以及审计工作的流程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等,既能增加审计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审计工作的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洞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提出满足学生兴趣的发言主体,可预先布置让学生进行一定准备。可以考虑“模糊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与审计课程理论密切相关,同时又非常具有审计实践探索价值的模糊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完全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课外调研或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社会调研完成。
需要理论解释时,教师也应该做到努力将自己放到初学者的位置上,用学生已学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的思想解释审计的作用和审计现象,为学生循序渐进地构筑起风险导向审计的框架体系,不要急于求成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结。
总之,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以多样的、巧妙的课堂导入方法融进教学内容,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联想,激励探索,调动他们学习审计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审计也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技术。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活动是身体化与概念化的统一。仅通过阅读技术操作指导手册不可能成为专业能手,身体化活动是意会认知的重要构成要素。所以审计中大量的意会知识的掌握,更多地需依靠审计实践性教学活动来实现。经过师生、同行之间长期的行动交互和思维、语言方式的磨合,审计技术中所含的意会知识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言传的表达。审计中存在着专有的术语和行话,在审计成员内部则是不需更多解释的,审计实践中的频繁交流往往可以导致意会知识转化为言传知识的周期缩短,并易于理解。审计基本技能的培养和现代信息处理手段的掌握离不开审计的实际操作,审计风险理念和职业意识的建立同样来源于审计实践经验。审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可由案例教学、校内模拟教学方式和校外实习等来实现。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审计业务的主要过程,掌握常用实务操作方法与技巧,尽量缩小课堂教学与审计岗位实际需求的差距。
案例教学是众多学科通用的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典型方法,教学成本一般较低,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审计课程也可以较大比例地优先选用案例教学。通过课前案例引入、课堂案例讨论、课后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较早接触来源于实际审计职业中的典型素材,使学生巩固已知,学会有见地地思考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积极探索未知。通过案例,将审计学原理学习与日常经济现象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职业判断的能力。尤其注意努力挖掘教学案例中大量言传和意会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并以深刻的现实教训警示学生坚守客观、公正、独立的职业精神。要尽量选择国内外经典审计案例,并考虑案例的时效性,组织分小组讨论,互相激发思维,以期达到充分的体验效果。
校内模拟教学方式可以在校内开展审计手工实验和审计软件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中,引导学生进行审计实务操作,使学生理解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熟悉财务报表审计及其他鉴证服务业务的处理流程与具体审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考虑让学生以实验小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提高其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内互相讨论、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实验操作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审计模拟实验的建设提出较好的建议。对于审计模拟软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开放性的设计,即可根据学生实验的需要对软件内容进行随时更新。
校外实习应鼓励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实地了解和学习,体会不同审计主体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特点,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多层次地亲身参加审计实际工作的条件,逐步筛选确立适合的校外“指导员”和校外“实习基地”,如有可能,力争达到专业实习和就业流水化。学校应引进或邀请更多的校外实务界专家来校,增加与师生的互动,他们丰富的自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将更直接地被师生所借鉴,也有助于师生对审计意会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和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对审计意会知识的掌握水平。学校除了多派教师参加审计理论进修和会议交流外,还应鼓励教师定期脱产或在校外从事审计工作,以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新鲜的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并将这种职业能力授给学生。
(三)推进个性自主学习 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个人认知能力的体现,这种体现是个体运用其思想力量这一技能来达到的。个体思维的因素尤为重要,因此波兰尼才把意会获得的经验称为“个人知识”。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言传知识去控制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言传知识不断地去帮助学生拓展其思维能力,构建学生个体的知识体系。既然学习是个人的参与过程,那么由于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审计教学理应体现个性化和自主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校园网上构建开放式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审计教学和管理资源,并开设“审计在线答疑区”、“审计学习讨论区”,实现灵活多样的网上学习、互动、教学管理和考试等。学生可以随机进入网络审计教学环境、多次学习、及时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漆捷、刘仲林:《“tacit”知识究竟指什么?——波兰尼思想核心探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11期。
唐文君:《关于审计实践性教学的思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http://www.328tibet.cn
考》,《审计与理财》2009年第9期。
[3]周廷勇:《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述评》,《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7期。
[4]迈克尔·波兰尼[英]著,王靖华译:《科学、信仰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编辑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