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经费以“三公”经费出发行政成本管理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24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三公”经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是行政成本的基础构成。这些年来,作为公共话题,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进行公开和改革的要求越来越高。“三公”经费的公开直接关系到行政成本管理。本文以“三公”经费公开为出发点,对我国行政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作了探讨。
一、前言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将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会计方面论文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产生的消费。监管、控制“三公”经费的基本前提是“三公”经费的公开和透明,最大限度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http://www.328tibet.cn
地将“三公”经费压缩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使纳税人的钱能够更多地流向更具价值的民生流域。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管理仍然存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迅速发展,“三公”经费与行政成本管理问题走近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二、从“三公”经费的公开细节看行政成本管理的缺失

2011年在国务院的施压下,各部门开始公开2010年和2011年的“三公”经费,尤其是科技部门率先公布“三公”经费,拉开了“三公”经费的序幕,同时也将社会舆论的热点聚焦在了对行政成本管理的探讨。科技部“三公”经费一公开引发了社会的讨论,社会公众对科技部的行为表示赞赏,但对其公开的经费数据上,多数人还是表示出了怀疑。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玉凯称,“三公”费用属于党政部门的行政运行成本。但是在我国财政预算分类科目中并没有“三公消费”这一科目。因此在政府各部门的预算报告中看不到 “三公”支出的真实支出。2011年各部门仅是以文字形式公布“三公”费用,内容笼统简略,缺乏说明,这就为行政成本的直接管理带来了困难。
2011年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时间要明显晚于国务院要求的截止时间,假设各部门的”三公”经费账目清楚,笔者认为公布其实非常简单。事实上绝大多数部门拖延了很久之后才公开,公众质疑各部门在“三公”的账目和消费中是不明晰的,由此折射出我国行政成本管理的缺失。
从各部门公布“三公”经费数额的一再刷新看来,印证了社会公众对“三公”真实性的怀疑。同时,政府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数字庞大,说明“三公”经费确实存在压缩空间,巨额的数字也进一步表明了行政成本管理的艰巨性。
“三公”经费只是行政部门众多开支的一小部分,如果要同时将各部门的所有行政成本公开,那么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肯定是笔糊涂账,根本不可能清楚了解我国行政运行成本。

三、从“三公”经费看当前行政成本较高的原因

1、认识不到位,特权思想严重

我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受到历史文化影响,一些政府官员的特权思想、攀比思想和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为此盲目的攀比等势必导致”三公”经费支出的增加,最终影响行政成本管理。

2、管理不够公开、不够透明

长期以来,“三公”经费是党政机关最大的、最深藏不露而又最心照不宣的秘密。财务监督作用不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只能对“三公”经费支出票据的合法性和票据本身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而无法监督“三公”经费支出的全过程、更无法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的结果。由于受财务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约束,使得行政运行成本不够公开,从而导致行政成本的增加。并且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机构重叠,人员机构不合理,也增加了行政成本。

3、公众参与缺少,监督不够到位

在我国行政决策过程中,缺少公众参与,行政机构控制着80%的公共管理信息,掌握着公共资源的定价和配置权,这使得公众利益的表达受到阻碍,行政机构可以任意的进行规划、建设、发奖金等,从而加大行政的开支。并且目前我国政务信息的公开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在这种不透明的条件下,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死角”,致使公众缺乏对政府管理的信任,参与性不够,从而使行政成本管理进一步丧失了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以加强“三公”经费为契入点,加强行政成本管理

1、加强法制建设,将”三公”经费的浪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财会本科毕业论文

“三公”经费的浪费极大影响了其他民生支出,是百姓诟病政府头痛的一个老问题,如何彻底铲除这一弊端,成为政府和百姓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的治理实践证明,仅靠道德教育和制度约束无法医治“三公”经费浪费的顽疾。 “三公”经费作为纳税人上缴的财政资金,要使其效用发挥到最大化,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使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当社会道德无法确保底线的时候,就要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将“三公”经费的浪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就可以对法律构成要件做出明确的规定。法律的高压线是确保财政资金不被浪费真正的守护神。

2、提高认识水平,强化行政成本管理意识

十八大报告在阐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时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是降低行政成本的根本保障,也是现阶段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公务员的素质对行政部门公共资源、行政效率、行政成本的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行政成本进行管理时,必须强化各行政单位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成本节约意识,树立廉洁行政的观念,树立现代管理的价值观、时间观、效率观、系统观,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从而降低行政成本。

3、加强财政审计,健全制度,进一步强化行政成本管理

“三公”经费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公众监督,这就需要首对“三公”项目和科目给出明确界定和解释。目前“三公”经费的公开大多比较粗略,对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不清楚标准的普通公众难以理解。因此,应附带必要的解释说明,有预见性地对公众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疑释惑。同时要加强财政审计,这既包括政府体系内部审计部门的及时介入、审查核实,也包括引入社会上的专业审计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行政经费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和评估。建立健全节约型党政机关的工作制度,如建立统一规范的办公条件制度、节约奖惩制度、资源浪费行为责任追究机制等。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从制度上规范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进而降低行政成本。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成本核算机制,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绩效考核体系。

4、提高社会参与度,强化社会监督,推行行政成本公开透明

社会监督是保证行政部门进行有效行政成本管理的外部力量,也是目前我国行政制度缺少的最主要的力量。要推行行政成本公开透明,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公开对策的实质也是一种监督措施,将行政成本暴晒于光天化日之下,公开透明的接受社会和民众的监督。要提高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就必须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政府的管理中来,逐渐恢复公众的知情权、质询权。只有公众积极参与到行政成本管理中来,才能使公众真正体会到主人翁地位,积极加入到对行政部门的监督。
五、总结
从目前来看,社会公众对规范和监督“三公”经费关注度凸显了对行政成本管理的高度关注。如何加强对以“三公”经费为代表的行政成本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例如“三公”经费的预算、行政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加以实施,把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在刀刃上,实现政府绩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李悦嘉.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管理探析,东方企业文化,2010(01):73
周浩.““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务管理,2012(06):35-37
[3]康达华.降低行政成本 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江海纵横,2010(02):25-28
[4]李占乐.中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12(02):108-109
[5帅恒.“三公”经费公开应规范化、科学化,公民导刊,2011(06):55
[6]任建明.“三公”经费问题及其治理,党建新论,2012(01):53
[7]丁东.公布三公消费的明细账,炎黄春秋,2010(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