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基础上基于劳动者成本收益基础上增收途径比较工作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18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劳动者出售的是劳动能力,劳动能力的形成有其成本,其出售有对应即工资。增加劳动者收入的途径也相应有二:其一,以 “工资”为中心直接增加收入;其二,以降低“成本”为中心相对增加收入。本文对比了两种增收途径的可持续性、作用区域及对收入差距调整程度,并依据政策目标对增收途径进行选择。
关键词:劳动力商品成本 工资 增收途径
劳动力商品成本、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变动关系会计学论文网

(一)劳动能力形成成本的计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能力形成成本的决定因素。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http://www.328tibet.cn
劳动能力是蕴藏于鲜活人体中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存在于鲜活人体中,它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维持、恢复和延续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生活资料的价值除了能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活以外,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最后,劳动者从事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为此需要一定的教育和培训,而它又引致教育经费支出,“这种教育费,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因此,劳动力商品的形成成本是劳动力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价值和教育培训费用的函数。如果用表示劳动力商品形成成本,那么,其中P、Q、E分别是劳动力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的、数量及劳动力所付出的教育培训费用。i代表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
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的有降低趋势,即P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有降低的趋势;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同种生活资料的数量会增加,即Qi会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社会知识存量增加,劳动者成为合格劳动力所需掌握的最低技能水平提高,因此,其教育培训费用也会增加,即E会增加。
劳动力商品成本的变动趋势。劳动力成本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升高。在劳动力商品成本决定模型中,一方面促使劳动力商品成本上升的变量多于使其下降的变量,另一方面,从变动的程度来看,随着技术进步,劳动者需要掌握的最低基本技能会越来越多,所以教育培训方面的支出即E的增加幅度会越来越大;而生产消费资料需要投入资源,其P下降的最低界限不能低于其生产成本,所以,其下降的程度毕竟有限。所以,在某一时期,劳动力商品成本会下降,但总体趋势会上升。但其上升不会是直线,而是波动式上升。

(二)劳动力商品成本、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1.指标确定:

第一,劳动力商品成本的确定。劳动力商品成本,因此确定劳动力商品成本也就是计量劳动力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总额与教育培训费用支出之和。由于不同类型劳动力所实际消费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教育培训费用支出也不同,所以劳动力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的总额及教育培训费用支出用社会平均值表示,即劳动力商品成本用社会平均的劳动力成本表示。毕业论文范文 会计
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总额包括劳动者本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总额,养育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总额。一定时期全体劳动力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的总额,可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定。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必须用收入购买,而只有就业人口有收入,所以,单个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总额可近似用就业人口平均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总额代替,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口。
劳动力需要的人均教育培训费用可用教育经费与经济活动人口的比值表示。本文之所以选择经济活动人口作为计量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因为经济活动人口是占用教育经费的主体。
因此V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口)+(教育经费/经济活动人口)
劳动力商品成本V的决定因素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教育经费支出,会受到单纯变动的影响,为剔除单纯变动因素的影响,用劳动力商品成本增长率考察其变动。
第二,劳动生产率的确定。劳动生产率用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口的比值表示,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考察其变动。

三、工资的确定。劳动力工资用社会平均工资代表,其变动用工资增长率表示。

2.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以工资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劳动生产率为自变量,依据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相关参数:R 2=0.633 ;F=31.013 ;P=0.003 ;β=0.633;R2=0.633,说明二者的拟合优度,二者变化相关性极强。F=31.013;P=0.003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通过检验;β=0.576,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二者正相关,工资增长率变动的5

7.6%都可由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解释。

从表1还可以看出工资增长率随着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动而变动。1991-1994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上升,工资增长率也随之上升;1994-1999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下降,工资增长率也随之下降;1999-2010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升,工资增长率也随之上升,二者变动如影随形,变动方向、波动方式基本一致。这一结论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结论基本吻合。

3.工资与劳动力商品成本变动的实证分析:

以劳动力成本增长率为自变量,工资增长率为因变量,利用表1相关数据回归分析得R2=0.522,即工资变化与劳动力商品成本的变化相关性极强。F=19.655,P=0.008,说明劳动力商品成本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关系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并且劳动力商品成本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正相关。β=0.575,说明劳动力成本增长一个点,工资增长率变动0.575点,即工资增长率变动的57.5%都可以用劳动力成本增长率的变动来解释,说明在工资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劳动力成本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工资增长率以劳动力成本增长率为中心上下波动,且其波动幅度大于劳动力成本增长率的波动幅度。1991-1994年,劳动力成本增长率上升,平均工资增长率也上升,劳动力成本增长率拉动工资增长率上升;1994-1997年,劳动力成本增长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工资增长率也随之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幅度。1998-2007年,劳动力商品成本增长率缓慢、波动式上升,从最低6.21%升到最高17.01%,而工资增长率变动平稳,保持14%左右,且平均工资增长率总体上高于劳动力成本增长率,但二者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小。2008年,各增长率发生剧烈变动,劳动力成本增长率再次超平均工资增长率。实证分析支持劳动力商品成本是工资的决定因素之一的理论假设。从同期经济现象来看,1998-2007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增加幅度变大,劳动力成本增长率,工资增长率也快速增加,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力成本增长率,但劳动力成本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缺口逐渐减少。2003年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超过劳动力成本增长率和平均工资增长率,而此时期,有关“招工难”的现象现诸报端,2007年劳动力成本增长率超过工资增长率,这意味着劳动力净收入逐渐减少,而同时期,“招工难”问题已经很严重,同时出现了部分地区高中生放弃大学等经济、社会现象。2008年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工资增长率双下降,但劳动力成本增长率也随之下降,但仍然高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长率,这说明工资增收量不足以抵付劳动者的各种支出增加量。

4.结论:

影响工资的因素很多,劳动力商品成本、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商品供需状况、失业人口的数量、市场结构、有关工资的政策制度等,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劳动力商品成本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劳动力能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现行工作给予其的工资水平不能低于其劳动力商品的成本,否则,则会出现劳动力频繁流动、一些工作无人问津等现象;劳动力商品的成本也决定劳动力自身竞争力的大小,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成本越高,其竞争力越强。使劳动力商品成本高的因素,往往是教育、培训费用的支出增加,这种支出相当于人力资本支出增加,它能增强劳动力商品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增强其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就劳动者而言,工资是其劳动能力的直接报酬,成本则是其提供劳动能力的付出,因此,欲增加劳动者收入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工资”为中心,增加收入;一是降低劳动能力的形成成本,即降低劳动力商品成本来相对增加收入。
增加劳动者收入的途径探析

(一)以劳动力“工资”为中心直接增加收入

机理与实证分析显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变动越快,工资增长率也随之而变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商品的边际产品数量增加,在商品降低甚或是大幅降低的情况下(降低程度低于边际产品数量的增加程度),劳动力商品的边际产品价值提高,由此,由产出或绩效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报酬也应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是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应用等,另外,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企业效益的高低也与所在的产业、及在产业分工中所处产业链条的位置有关,通过从这些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着手,把“蛋糕”做大。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是意味着把“蛋糕”做的更大,但并没有说明如何分“蛋糕”。在资本与劳动分“蛋糕”的博弈里,劳动处于劣势。资本拥有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同时又有劳动力的使用权,它用归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及归其使用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及产品中所包含的利润自然归其所有,这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应用。又因为资本拥有劳动力的使用权,所以,在企业组织中,劳动要服从资源于:论文范文网http://www.328tibet.cn
本的权威、意志和安排。在社会分工如此深化和广化的社会里,单个劳动者已经失去独立生产某项产品的能力,其生存必须依赖资本。所以,就如何分“蛋糕”的博弈中,劳动处于劣势。在如何把“蛋糕”做大,资本与劳动休戚与共,利益具有一致性;但如何分“蛋糕”,二者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资本是不可能主动把“蛋糕”供手相让于劳动的。如果社会关注效率的提高,则可任由资本与劳动进行博弈,二者博弈的结果有益于社会资本增加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但也引发一个后果,即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如果社会关注公平,则要有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参与到博弈中,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扶持博弈弱势方,提高雇佣劳动者在“蛋糕”中分享的份额。

(二)以劳动力“成本”为中心相对增加收入毕业论文会计专业

劳动力商品成本决定因素,包括各种生活资料支出和教育培训费用支出。在这些支出中,有的是竞争性产品,如食品、衣着类;有的是准公共产品,如部分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产品及服务;有的是公共产品如交通、通信等。对于准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由于产品外部性或信息不对称或基础投资巨大等原因而必需由政府来提供。政府提供这类产品,为公民免费享用此类产品提供了合理性和可能性。这类产品由政府利用公民缴纳的税收提供,公民免费享用此类公共产品就具备合理性,这类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他性特点,这些特点为公民同时消费这些产品提供了可能性。政府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或服务,就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即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把构成劳动力成本的这部分费用全部或部分转移出去,由社会来承担,在不降低劳动能力的品质下,极大降低劳动力商品的成本,从而相对的增加劳动者的收入。
两种增加收入途径的效果对比及选择

(一)两种增加收入途径的可持续性比较

以“工资”为中心增加收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着眼点,在分配中倾向于加大劳动者在利润中的分配份额。这种增加收入的方式,有可能实现政府、企业及劳动者三大主体的共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蛋糕”做大,一个市场主体所占比例即使是减小,其绝对量也有可能增大。即在增加劳动者所占份额提高的前提下,资本利润、政府税收也同样可以增加。
从机理与实证分析来看,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商品成本是正相关,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商品的成本越大,劳动力商品成本增加意味着教育培训费用增大,其导致人力资本比重加大,这意味着劳动力的创新能力更强,那么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会更大;劳动力商品的成本提高还意味着工资的提升,劳动力商品成本决定着工资的最低界限,最低界限的提升,必然推动工资的提高,工资提高又为消费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增加的生产能力提供了可能。这样,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工资等要素形成了一个体系:如图1所示。体系的形成使得这种增长劳动者收入的途径具有稳定性和自我实现机制,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为中心增加收入的途径,把构成劳动力成本的一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转嫁出去,由社会承担,劳动力商品的社会成本并没有改变,但劳动力商品的私人成本却会降低。劳动者在决定是否工作或是否努力工作时,是以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作为决策依据而非社会成本,这样,从单个劳动力来看,由于负外部性的原因,劳动能力的供给就增多,即社会能获得更多的劳动能力。把一部分劳动力成本转移出去,基本生存不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劳动者则会更专注于个性的培养、能力的提升、或理想抱负的实现,这其实相当于把人需求中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调动起来,而这些需求是对人最强、最持久的激励。劳动力商品成本外嫁,一方面会激励单个劳动者付出更多劳动量,另一方面可能激发出劳动者自我实现的需求,前者能提高现实的生产效率,后者在长期则可能使生产率迅猛提高。生产率的提高又会增加政府税收和企业收益,它们更有能力负担劳动力的社会成本,这样,也形成一个循环和自实现机制。两种增收的途径都有自实现机制,具有可持续性。其可持续性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但以“工资”为中心的增收途径侧重于劳动者对于人力资本的自投资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降低“成本”为中心的的增收途径偏于对劳动者进行激励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计论文摘要

(二)两种增加收入途径的分配领域差异

两种增加收入的途径就其发生的领域而言也不相同,收入分配的领域有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以“工资”为中心的增加收入途径发生在初次分配领域,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为中心的增加收入的途径发生在再分配领域。在初次分配领域,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雇佣劳动者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如果初次分配按自然法则进行,雇佣劳动者收益会被压到最低限度,如此持续下去,两极分化成为必然,体系中人力资本部分萎缩,最终导致整个体系的坍塌,整个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在初次分配领域,必须保护处于弱势的雇佣劳动者收益,增加其在博弈中谈判的筹码。在再分配领域,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手渗透其中,通过税收方式调节社会的收入分配,可以校正初次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此分配领域侧重的是公平。

(三)两种途径对调节收入差距的对比

2010年,中国统计数据显示吉尼系数接近5.0,远超过收入差距的警界线,收入差距扩大化问题已经很严重。两种增收途径对缩小收入差距都有一定作用,但其着力点不同。以“工资”为中心增加收入的途径,是在初次分配领域通过各利益方的博弈,同时辅以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而实现,它直接调节利润在利益相关者间的分配,直接缩小收入差距。以降低“成本”为中心的相对增加收入的途径,其前提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利用税收募集费用,并通过各种财政支出手段来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劳务。因此,以“工资”为中心增加收入的途径是对已经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削锋填谷,以“成本”为中心增加收入途径则是平熨现有的收入差距,其调节收入差距的效果显然取决于初次收入分配领域所形成的收入差距的程度。总之,以“工资”为中心的增加收入的途径侧重于“扩中”,在“扩中”过程中,平抑过高的收入,减缓经济自发展所形成的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而以降低“成本”为中心的增加收入的途径,一方面运用税收杠杆调节过高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支出、各种转移支付工具共担部分劳动力商品成本,同时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益,因此,它在“控高”、“提低”方面,效果较显著。

(四)两种增加收入途径的选择财务论文模板

以“工资”为中心增加收入的途径与以降低劳动力商品“成本”为增加收入的途径,虽然有一共同支点,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可持续性的前提,但二者作用的领域、对收入差距调节的侧重点及调节程度不同、自实施的机制也不相同,因此,在对两种途径选择和组合实施时,取决于发展目标的侧重点,如果政策目标侧重于缩小收入差距,则可倚重于以“工资”为中心的增加收入的途径;如果政策侧重点在于平衡现有收入差距,则可侧重于以降低“成本”为中心的增加收入途径。如果政策以提高社会福祉为目标,则两种增收途径可以兼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

2.范·瑞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程又中.外国农村公共服务研究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王元璋.政治经济学[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013年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源于:免费论文网站http://www.328tib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