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持续性债务我国债务可持续性量化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08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世界很多经济体的债务情况令人堪忧。2011年日本的债务率高达200%以上,美国也面对债务上限的挑战,国家债务不足也由此成为后危机时期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困扰,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浅析我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合理制约主权债务规模,防控债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对债务不足的探讨不仅为应对危机奠定了论述基础,同时也是对凯恩斯国家干预思想的丰富和改善,具有重要的论述作用。债务可持续性主要探讨政府是否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如果一国政府不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那么该国的债务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引发债务危机。国内现有文献对债务可持续性的探讨主要是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协整检验,关注财政收支情况的长期稳定性,也有一些文献引入了非线性的策略进行探讨。本论文在国内外已有文献的探讨基础上,将债务负担率直接引入模型对我国债务的可持续性进行量化浅析,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债务规模可持续性的论述浅析本论文基于非庞奇博弈条件、债务有界论述和政府预算约束论述探讨了债务可持续需要满足的条件。2.对债务风险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浅析本论文对描述债务风险的重要指标,如赤字率、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等进行浅析,通过浅析发现我国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债务依存度略高于国际警戒线。目前我国的债务风险较低,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极小3.估计了我国的财政反应函数本论文基于政府预算约束论述,并考虑了临时性财政收支冲击估计了我国财政反应函数,进而浅析我国债务规模的可持续性。浅析表明财政反应函数中反馈系数为正,并且略高于现有文献中其他国家的估计值,说明我国基本盈余率随着债务负担率的增加而增加,政府有充分考虑到债务负担率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有着较强财政调整的能力,并且正的反馈系数不会破坏我国债务的可持续性。4.采取前瞻性的探讨策略考察我国债务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本论文在未来不确定性基础上,对过去走势稳定性的假定,引入债务动态关键变量的随机性,运用蒙特卡罗策略进行随机模拟,预测未来一期的债务水平,并构建衡量债务可持续性的风险指标。通过计算预测2012年我国的政府的债务负担率较上年末有下降的走势,债务负担率超过0.15的概率为15.21%。以2011年开始的三年内,我国的可持续性指标都是大于临界值0.4的,我国债务规模均处于安全范围内,以第四年开始债务负担率有着着较大的上行风险。另一方面,本论文设计了两种危机情景,运用压力测试策略浅析在各种危机情景中,债务负担率的变化情况:对实际经济增加率施加冲击后,债务负担率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而对实际基本盈余率和或有债务实施冲击后,债务负担率突破了30%,达到35.64%,这说明,我国的债务负担率受政府基本盈余率和或有债务的影响较大。关键词:债务可持续性论文财政反应函数论文随机模拟论文压力测试论文
本论文由http://www.328tibet.cn整理提供,需要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2-4
ABSTRACT4-9
1 引言9-16

1.1 选题的背景及作用9-10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4

1.2.1 国外探讨近况10-12

1.2.2 国内探讨近况12-14

1.3 基本思路和文章结构14-16

2 债务可持续性的论述浅析16-20

2.1 主权债务的含义16

2.2 债务风险16-17

2.3 政府预算约束论述17-20

2.3.1 非庞奇博弈条件17-18

2.3.2 债务有界论述18-19

2.3.3 政府跨期预算约束19-20

3 我国债务可持续性的实证浅析20-29

3.1 我国债务风险相关指标浅析20-25

3.

1.1 数据说明20-21

3.

1.2 我国债务风险相关指标浅析21-25

3.2 我国债务规模可持续性的实证检验25-29
3.

2.1 经济有效性检验25-26

3.

2.2 财政反应函数的建立26-29

4 债务水平的前瞻性浅析29-45

4.1 债务模型的构建29-32

4.

1.1 论述模型29-30

4.

1.2 变量的选取30-31

4.

1.3 论述模型的验证31-32

4.2 债务水平的随机模拟32-39
4.

2.1 VAR模型的建立与检验33-35

4.

2.2 债务水平的随机模拟及结果浅析35-38

4.

2.3 可持续指标的构建38-39

4.3 压力测试39-45
4.

3.1 压力测试的情景设计策略39-40

4.

3.2 压力测试的情景浅析40-43

4.

3.3 压力测试及其结果浅析43-45

5 结论及政策倡议45-49

5.1 结论45-46

5.2 政策倡议46-49

参考文献49-55
后记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