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算化高职电算化课程系统建设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11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高职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对应职业岗位不明晰、课程设置灵活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加强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一是坚持就业导向, 以能力本位构建课程体系;二是根据职业素养需要设置课程模块;三是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最后介绍了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职;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体”,10年的规范发展,已全面进入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对于高职电算化专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从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入手。

一、高职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堂内容;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电算化专业,本科压缩版课程体系偏难偏高,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效率低;中职扩充版课程体系偏中偏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改革试验版课程体系喜忧参半,实践课程各自为政,衔接不够。

1、课程体系按课类构建,对应职业岗位不明晰

目前,我国高职电算化课程体系大多是按课类构建,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按课类组合,课程设置没有完全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确定,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的会计处理脱节,实际上岗操作需要重新学习后才能进行。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没有凸显电算化专业技能,教学计划受学科教育的影响,沿袭本科课程体系,在专业内涵中找对应的电算化岗位。从表面上看,课程体系具有岗位针对性,但职业岗位的对应性不明晰,致使电算化教学没有有效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学生电算化理论知识薄弱,应用技能无法满足岗位工作需求。财务类论文

2、课程设置灵活性不强,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会计毕业论文范本

经济的发展,关天经济区的建设,会计相关岗位逐渐增加,EXCEL、ERP应用的广泛,专业拓展成为必然。虽然相当院校电算化专业都开设有选修课,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较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管理的迅速发展,学生计算机的驾驭能力已成强势,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移,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仍以单机系统为主,学生的学习认识还比较肤浅,无法较快适应岗位工作。现行电算化实训,多数为分模块施行,没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手工处理流程与计算机处理流程的异同,没能更好地将现实企业会计业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完整的账务处理与分析。

3、实践教学环节仍显薄弱,学生的职业能力受限

电算化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大部分开设电算化专业的高职院校都设有电算化实验室,但真正满足教学要求的能力有限。首先,单一的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只是按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简单地实验模仿操作,仅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感性的认识或体验,现实经济业务的稍纵变化便让其无所适从,无法更好运用实践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其次,会计实训教材所选虚拟企业会计业务仍是对某个理论知识点的强化训练,学生对现实企业经济业务的实际操作与判断能力训练仍显薄弱。最后,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学校设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无法真正接纳学生实训。实践环节的弱势,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受限,“学校所学和实际所做差别太大”,无法实现“零距离”上岗。
4、课程评价方法还比较单

一、学生就业没有纳入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就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的优劣。各高职电算化专业课程评价缺乏其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性,强调的仍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注重结果,较少考虑过程;注重理论,过少考虑能力,各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将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最终达到高职院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1、坚持就业导向,对应职业岗位,以能力本位构建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对应职业岗位,能力本位,实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我们力图依据人才需求,首先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着眼点,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目标,构建高职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次,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内容,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体现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对应,实现学生从接受任务并独立完成,成果展示及评价提升的完整工作过程。开发与企业所需技能相适应的校企特色教材,“因材施教”,实现电算化人才与实际职业工作岗位的对接。

2、以职业活动为出发点,根据职业素养需要设置课程模块

适应会计及其相关岗位群就业岗位的需要,以职业活动为出发点,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构建以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主动调整与拓展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实现基础知识与专业课对口、专业知识与会计实务对口、实践技能与会计岗位对口,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3、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满足职业岗位(群)发展

高职电算化专业以职业素质为基础,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宜,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融“教、学、做”于一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训课程密切联系岗位需要,满足职业岗位(群)发展需求。专业课程设置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的技能型课程特征,运用实践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相关法律知识,拥有良好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等基本素质,又拥有较强会计核算能力和电算化操作等专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适应性,提高职业能力。

4、健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健全各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电算化专业的特殊性,评价指标体系可分别制定校内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多个不同的指标,并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建立完整的动态管理模式。考核尽可能设置硬性评价指标,以岗位需要为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考试、考核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与操作、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注重过程和能力,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达到理论性和社会实践性的课程要求。

三、构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

1、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分析与分解

高职电算化专业细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加强学生基本素养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增强基本计算、会计核算、计算机操作和开拓等多方面能力。通过设置政治经济学、毛邓三概论等达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设置出纳入门、会计基础操作等实务课程,使学生掌握运用会计核算基本技能,能够对货币资金结算、应收账款及坏账等进行会计核算;通过设置经济法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使学生谙熟税收法规及经济法规,掌握依法纳税,能进行一般的查账工作;熟悉相关学科领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开拓能力,适应各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

2、本专业课程体系分解计划

本专业具体培养计划有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职业态度,强调知识与素质对接的基础课程,占总课时16.4%;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占总课时17.5%;着重培养学生关键技术知识与技能,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占总课时28.5%;着重培养学生的外延发展潜力的能力拓展课程占总课时9.9%。其中专业技能的教学采用相对集中的教学形式,分阶段完成;基本能力教学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与专业技术能力教学相呼应;实习实训包括会计基础操作强化训练、财务会计实务强化训练、成本会计实务强化训练、财务软件强化训练、校内综合实训岗位实习等课程,采取“分岗演练”、“单项模拟”、“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步递进方式,手工账和计算机账“双轨”,最后的综合实践与毕业设计是升华与提炼,体现综合职业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 “一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建设源于企业且高于企业。对电算化专业所对应的企业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对典型岗位(群)工作进行分解提炼,然后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形成综合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转换课程,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最后组织实施教学。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开放式和递进式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创新“演、练、做”,实现“做中学,学中教”。即由单项岗位实训(会计基本技能—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电算化)—技能大赛(珠算点钞—会计知识技能—ERP技能)—考证强化(珠算等级—会计从业资格—初级电算化—助理会计师)—混岗综合实训(建账—核算—纳税—报告)—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层层推进,由浅入深,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理实一体,课证融合。
【参考文献】会计类论文范文
王毅.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实践[J]. 职教探索,2008.03.
何群英 .浅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西部科教论坛,2010.03.
[3]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建设方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