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股利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目前状况行为财务剖析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04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引言
近年来,人类实际决策行为与现代财务理论框架下的公司价值行为的背离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学者们发现,现实中的“人”会受到各种心理及认知偏差、行为偏差的影响导致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限理性”或是“不完全理性”的。然而,传统财务理论是建立“完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甚至将理财决策过程完全抽象成没有实实在在“人”参与的理想化过程,或者是将其视为“黑箱”不予考虑。著名行为金融学家Richard Thale(1997)曾这样描述:“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人类活动的存在,如果公司部门和金融部门被机器人取代,那么我们在金融教科书中看到的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也正因为此,现代财务理论在种种市场“异象”或是“悖论”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将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决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财务领域,试图将现实中有差异的“人”拉回现代财务理论的研究框架,并逐步开启了对人类实际决策过程的探索,从而产生了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范式——行为财务。会计类专业论文
目前,学者们对“行为财务”的定义多是基于某个单一的角度,如“对证券市场异象的解释”、“拓宽或放弃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财务环境、财务目标和财务主体”等,因其多有侧重而有失全面。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的梳理,认识到:首先,行为财务应该综合考虑各种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对人们实际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其次,行为财务并非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否定,其对传统财务的种种质疑或是挑战恰是传统财务所需要修正和改进的地方。此外,追溯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发现,行为财务是基于心理学、行为科学、决策科学与现代财务理论相结合解决现代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的产物。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行为财务”定义为:行为财务是以现代财务理论、心理学、行为科学、决策科学等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基础,强调个人的心理及认知偏差、行为偏差等非理性因素在人们实际财务决策中的作用,并从微观个体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更深层次的社会及心理动因来解释和预测人类实际决策过程的一种研究范式。

二、行为财务视角下股利分配决策研究现状述评

行为财务作为财务学术界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强调“人”的心理及认知偏差、行为偏差等因素会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其研究成果被广泛用于解释与现代财务理论相悖的市场“异象”或“悖论”。在国内,投资者及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导致了股利分配现状的非理性,分析投资者及管理者心理及认知偏差、行为偏差显得尢为重要,而国外的学者早前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会计专业本科论文
(一)国外研究 国外从行为财务视角研究股利分配决策的研究较早, Limner(1956)基于对28家上市公司财务主管如何制定股利政策的访谈,提出股利行为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司管理者认为稳定支付股利的公司因受到投资者欢迎将产生股利溢价,且投资者对公司增加和减少股利的态度是不对称的,因此公司不会轻易改变支付的比例。此后,Benartzi,Thaler,Fama,French等学者的研究纷纷证实了Limner的股利行为模型的有效性。Kahneman (1979)和Tversky(1981)提出期望理论,指出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同时取决于行为本身以及投资者对管理层决策未来绩效的预期,该理论被视作行为财务的基础。Shefrin和Statman(1985)运用投资者存在“自我控制”的心理偏差来解释投资者股利政策偏好。其主要观点认为,公司的支付股利有助于投资者从心理上区分公司盈亏状况,增加投资者的主观效用。Baker和Wurgler(2003)放宽MM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定,提出股利迎合理论,并对股利溢价进行后续的相关研究。此外,股利迎合理论还能较好的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发生变化。
(二)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文献仍集中于介绍和总结国外相对成熟的股利政策理论,少量文献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来验证国内股票市场的非有效性,或是投资者以及管理者股利偏好的非理性。如黄果和陈收(2004)运用Baker和Wurgler的股利迎合理论,分别从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层理性两个角度,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形成的行为机理;饶育蕾等(2008)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公众投资者的股利需求和上市公司是否发放股利的关系。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股票市场因其形成方式与发展历程都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存在诸多差异,与国外的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至多是弱势有效性。因此,在分析我国股利政策现状时,不能简单套用西方行为财务理论中的股利政策理论模型和方法,可以借鉴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但同时还应该考虑我国特殊政策背景,结合我国独特的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模式等方面对股利政策非理性的研究。
股利政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影响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基于行为财务视角,分析国内上市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以及“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的特殊实情下,导致投资者及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及社会根源,旨在认清国内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形成的行为机理下,找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突破口。专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三、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会计 毕业论文范文

股利政策是现代公司管理者所要面对的重要财务决策之一,是公司税后利润在留存收益与投资者回报之间的一种权衡。按传统财务理论,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能向市场传递其经营状况的信息,投资者据此调整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具体将反应在公司的股票上,并最终影响公司价值。因此,国外上市公司通常都有其稳定的股利政策,且不随意变动。与此相比,国内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却表现出诸多的非理性或是不规则。具体表现在:
(一)以股利为主,多种股利分配形式并存 股利、财产股利以及股票股利是企业实施股利分配的主要形式。我国上市公司除存在上述形式外,还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推出了形式各样的股利分配方案,主要有派送、派转、公积金转增股本、派转送以及配股增资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在2007年~2011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纯派发股利公司数占比55%左右,选择派送、派转等股利分配形式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数,占据了10%~20%左右,2008年甚至多达2

4.62%。

(二)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 稳定持续的股利政策通常视为一种向市场传递出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较好的积极信息。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多数没有一个稳定股利政策,无论是支付方式还是支付比率都显得较为随意,也没有连续性,如表2所示。
(三)特殊股权结构对我国股利政策的影响 美国股权结构最大的特点是机构投资者占据了将近半数的份额,其次是个人投资者,且其持股的目的是为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因此,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水平大致维持在60%的高水平上。在日本,法人股占据投资市场份额将近70%,且法人间相互持股,旨在同被持股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日本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水平低至1%。我国则是存在流通股、国家持股、法人持股、境内非国有法人持股、境内自然人持股、外资持股、境外上市的外资股多种股权形式并存,且只有占据少量市场份额的流通股和境外上市外资股可上市流通,正是这样特殊的股权结构主导着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
(四)分红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分红不足的标准通常认为是每10股派现不足1元(见表3)。从表1数据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在2007~2011各年中,有将近55%的上市公司选择了股利政策。据此统计出沪市A股中选择股利政策的上市公司中有近三成的公司存在分红不足。

四、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行为财务解析会计毕业论文网站

针对传统财务学理论对上述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非理性现状的乏力之处,本文从行为财务的视角,具体从投资者非理性偏好及管理者非理性偏好两方面来剖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非理性现状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及社会动因。
(一)投资者非理性偏好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 行为财务视角下,投资者存在着“示范效应”、“从众心理”“政策依赖”、“处置效应”等认识和心理偏差,会表现出对红利与资本利得不同的偏好,加之国内证券市场的低效率,造成了不同时点上支付股利和不支付股利的上市公司股价的显著差异。依据股利投合理论及市场时机模型,理性的管理者会根据市场上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其股利政策。结合国内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对投资者心理及认知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更加清楚地认识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非理性现状。
(1)示范效应及从众心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不长,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因此部分投资者能够从股价的买卖价差中获取收益,这对其周围的潜在投资者形成了示范效应,纷纷进入股市并寄希望从股价的短期大幅上涨中获得较大收益,而对上市公司低频率且低派现的股利政策较少关注。此外,由于我国投资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之获取信息渠道的有限性,以及各种信息噪音的干扰,投资者本身很难依据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中形成自身独有的投资理念指导其进行理性投资决策,因此我国股市上“一味跟风”、“追涨杀跌”的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股价的波动,“示范效应”继续放大使得短期及投机行为更加活跃。在浓重的投机氛围下,投资者多注重短线投资收益,或者与低支付水平的股利政策相比,更可能喜欢送股及配股的股利政策。由此看来,我国上市公司创造出派送、派转、派转送以及配股增资等多种股利分配可视为是对投资者股利偏好的具体应用。
(2)“政策依赖”心理。我国股票市场上,政府的身份较为特殊。政府既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者,还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同时还是证券市场占据较大投资份额的投资者。政府的特殊角色树立了其在证券市场中的隐形担保地位,导致投资者的心理和认知偏差,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政策依赖”心理。此类心理偏差使得投资者认为只要上市公司不退市,政府的隐形担保地位还在,就无需关注该公司的股利分配数量及比例,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也更多是基于政策面消息,并将政策变动作为做空或做多的基本依据。为此,管理者变更股利政策或是采取不分配股利的政策几乎不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因此也不会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那么管理者就有可能根据自身利益或其代表的股东的利益随意的变更公司的股利政策,因此国内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3)处置效应。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发放情况来看,尽管一些上市公司连续好几年都没有发放股利,但还是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上市公司依然可以继续“圈钱”。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处置效应对投资者心理产生了影响,倾向于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不兑现损失,以避免承受亏损的失败感或是股票以后升值的后悔感。存在这样心理的投资者自然也不会关注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即使清楚知道未来没有股利收入,仍然选择持有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
综上所述,投资者存在的上述认知偏差及心理使其更加关注于投资于股市带来的短期利益,注重股价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股利支付的方式及水平漠不关心。因此,国内上市公司中理性的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可以不考虑投资者的偏好,较随意的制定或是更改股利政策,这也正是国内上市公司分红不足,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会计生毕业论文范文
(二)管理者非理性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传统股利理论假定管理者是理性的,行为财务学中也有部分理论是在管理者理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比如市场时机理论、股利投合理论等。然而事实上,管理者本身作为个体,与投资者一样也存在认知及心理偏差,如“后悔厌恶”、“过度自信”等,它们将会直接影响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行为。赵澄(2011)指出,“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使得管理者认为由企业将剩余收益进行在投资能获得比个人投资更高的收益,因此,管理者通常以股票股利代替红利,或者采取低派现的股利政策。该研究结果同时也说明了国内选择股利政策的上市公司又存在分红不足的现象。
与分红不足相对的过度分红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同样存在。原因在于:与国外股权结构相比, “一股独大”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受控于大股东的管理者为确保自身利益的实现,其行为取向必然是竭力维护大股东的权益,实践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管理者通过制定超额的股利政策帮助大股东攫取供公司的流。值得注意的是,此途径的实现是在国内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下,上市公司股票“同股不同成本,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特有背景下实现的。黄娟娟(2007)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股权越是集中的公司, 股利支付意愿与股利意愿越强烈。因此,大股东控制权导致的管理者非理性制定过度分红的股利政策实际上是为迎合大股东的股利偏好。最后,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也会导致管理者行为的非理性。与国外股票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最初都是有国有企业演变而来,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且是非流通的,而社会公众持股等股权形式只占据较少比例,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一直以来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股市自然存在过度的投机行为,加之我国监管部门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及机制建立上的缺位,使得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制定在很大程度少缺少外部约束,最终反映出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制定的随意性,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五、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规范建议

本文从投资者非理性及管理者非理性的角度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的现状。在这样的非理性现状下,上市公司的股价起不到真实反应公司价值的作用,这对投资者、上市公司及市场本身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投资者,长期不分配或是低派现的股利政策,造成其投入与收益的严重失衡,不稳定、不连续的股利政策使投资者无法合理预期未来的资本收益,从而注重短线投资,形成我国股票市场严重的投机氛围,进一步加剧了不理性的股利分配现状。对于上市公司,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管理者股利分配决策受制于投资者非理性,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及不完善的市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很难根据公司实际做出合理的股利政策,大多随波逐流,无法建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对于市场,非理性的股利政策严重削弱了市场通过股价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股价的失真进一步加剧股票市场的不完善。由此看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为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一)引导与规范机构投资者 与投资散户作为个体存在各种认知及心理偏差且易受市场噪音信息难以形成理性投资决策的劣势相比,机构投资者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专业知识上都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市场上最理性的投资群体。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投资散户,机构投资者更加注重公司的未来成长潜力及长远发展,其在证券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的扩大,能有效削弱市场投机氛围,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理性化发展趋势的形成。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过程中,应鼓励机构投资者投资,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为其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毕业论文范文会计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下导致“同股不同成本,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特殊现象,加之公司内部没有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得公司管理者为迎合大股东的股利偏好制定过度分红的股利政策,攫取上市公司的流,这不仅侵蚀中小股东利益,更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及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遏制“ 内部人控制”现象,缓解 “委托—”问题,提高股利分配决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健全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随意制定股利政策或连续好几年都采取不分配的股利政策,也不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个较为重要的外部原因就是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缺少来自法律法规层面的强制性的外部约束。为此,建议通过制定有关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上市公司管理者从公司的经营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与公司发展步调一致的稳定、持续的股利政策,如需变更或者采取不分配的股利政策时应进行必要的说明,保持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Barberis, Nicholas, A Shleifer and R Vishny. “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 reproduced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ented at the NBER—Sage workshop on Behioral Economics. Cambridge. MA. 1997.
黄娟娟、沈艺峰:《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3]唐明:《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刘欧:《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会计论文写作
[5]饶育蕾、李湘平:《股利折价与迎合:来自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证据》,《管理工程报》2008年第1期。
[6]黄果、陈收:《公司股利政策的行为金融研究视角》,《管理评论》2004年第4期。
[7]赵澄:《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编辑 刘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