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路径运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点与培养路径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相对于研究型会计人才而言,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需求量更大。而当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期望差距,尤其是在人才质量上,供求矛盾尤为突出。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呢?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明确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人才质量特征。只有明确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才能探索出符合应用型会计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路径,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找准人才评价标准,才能有效控制人才培养过程,克服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保证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

不论何种类型的人才,其质量特征均表现在基本素质(也称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其中,基本素质是根本,它制约着人才规格的形成和人才发展的高度,基本素质特征是不同人才类型均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具有一般性;专业素质要求则具有针对性,它不仅要体现相应的职业特征,而且还要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具有特殊性。因而,专业素质特征会因人才的类型、规格、职业岗位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具有多样化和差异化并存的特点。

(一)基本素质特征

(1)职业道德过硬。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则是会计人员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根据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方面,这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是面向会计实务的,是会计信息和相关会计服务的提供者,在经济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也是有序市场秩序的重要维护力量。只有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了职业道德过硬这一质量特征,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会计的公共需求,才能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会计信息,为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保障,才能摒弃因道德缺失给国家、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因此而导致的有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过硬的会计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秩序保持有序、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质量特征。
(2)善于沟通协调。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看,会计是一个人造信息系统,是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标准将经济交易或事项转换为经济决策有用信息的过程。会计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数量信息的收集、加工与输出(披露),似乎很少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更不涉及对人、财、物的管理,体现的是会计的技术性。然而,会计实务并非纯技术性的,即使在技术层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交易与事项日趋复杂化,尤其是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复杂、新兴的交易事项不断涌现,会计确认、计量更加专业化,会计计量属性也趋于多样化,会计确认与计量日趋困难、涉及的面也日益广泛。在这一背景下,会计人员难以独立地对某些交易事项进行确认与计量已经不足为奇,他们往往需要借助于其他部门或其他专业人员的工作,这就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否则将不能胜任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工作。从管理控制论的角度,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其管理职能具有间接性和非正面性,是在信息处理与披露过程中自然地、不自觉地发挥着管理与控制功能。而这种间接的、非正面的管理与控制是以会计人员分析、利用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即,只有会计人员能够从会计信息中发现了问题,才能提出管理建议;也只有会计人员具备了沟通与协调能力,才能使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理解并接受建议,会计主体的经济管理政策才能得以落实、控制程序才能发挥作用,会计的管理职能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因此,无论是会计技术层面的确认与计量,还是会计管理与控制职能的发挥都离不开会计人员成功的沟通与协调,善于沟通协调已经成为新经济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的又一重要质量特征。
(3)精于学习研究。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新交易、新事项、新规则、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教育如果不能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墨守成规,将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追求。在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创新,传统的学校教育核心必须发生转变:知识教育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理念与方法、传承与创新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新核心,知识教育必须加以升华。会计教育亦是如此,但会计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认识并遵守。从会计史的角度考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是诱致性的,它总是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被动发展的,因而又具有滞后性。会计发展的诱致性和滞后性特征决定了会计教育改革的诱致性和滞后性,尤其是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这种滞后性的表现尤为突出。在新经济环境下,金融创新加剧,新交易、新事项、新会计技术首先在实务中不断被创新出来,而这些新事物只有经过总结、规范之后才能进入会计教育的视野,真正成为会计教学内容,这就是应用型会计教育滞后性的真正原因。经济发展、金融创新越快,这种滞后性就越显著,应用型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脱节就越严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供需矛盾就越尖锐。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仍然在于重新定位应用型会计教育的核心,教育核心应由单纯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和显性技能训练转变为学习研究方法教育。所以,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在专业知识教育与显性技能训练中,使学生认识专业规律,形成专业思维,掌握专业学习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精于学习与研究,不仅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技能特征,也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专业情感强烈。成才是一个系统过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关键,而内因中的关键又在于成才意识。有了成才意识,才能驱动主观努力,成才才有了可能。就专业人才而言,成才意识的形成又以专业情感为基础,缺乏专业上的认同和强烈的专业情感,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成才意识。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还必须具备内在的、主观上的特征——强烈的专业情感。只有在主观上认同会计专业,对所学或所从事的专业怀有深厚的专业情感,才有可能为之努力、潜心钻研、孜孜追求、不断探索,才会有意识地自我培养、自我完善,才能在本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强烈的会计专业情感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必备的主观特征,它将决定其对会计职业发展的态度。

(二)专业素质特征

(1)系统的专业知识。知识是素质与能力形成的基础。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不存在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那么他就没有成为一名会计人才的可能,专业知识是成才要素中的基础性要素。作为知识,系统性是其基本特征,应用型会计人才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同样必须具备系统性特征。掌握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的专业素质特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现有文献已从不同层面给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答。如许萍、曲晓辉(2005)认为,会计人才,尤其是是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综合专业知识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公司理财、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外语、价值管理、经济学、行为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等;2010年9月,财政部制定发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高级会计人才要精通财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既不是研究型会计人才所特有,也不是高级会计人才的“专利”,同样是应用型会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是他们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形成及其职业发展的最基础性要素。
(2)胜任的专业能力。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能够完成某一任务或岗位工作的能力,它是相关知识、技能与经验的综合。任务或岗位的性质不同,其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亦不同。即使是同一任务或岗位,其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也会因经济、行业、技术、法律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专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具有多样性和时代特色。但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变迁,专业胜任能力的内涵如何变化,专业胜任能力不仅始终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质量特征,而且还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任何专业领域,专业胜任能力与任务或岗位的职责要求必须相匹配,否则将不能实现该任务或岗位工作的既定目标,也就违背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所以,专业人才是相对于具体任务或岗位,抑或专业领域而言的,必须与具体的工作岗位或工作任务相联系。如果某人缺乏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他就不能算是该专业领域的人才;如果某人连常规性的、程序性的会计实务都不能胜任,就不能称其为应用型会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是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的核心特征。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具备上述人才质量特征,应该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但在当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却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在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影响了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的全面实现。这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人才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它是系统人才培养过程的指向,需要科学定位、清晰表达。只有明确、清晰、表述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具有操作性,才能真正发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但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目标描述笼统、人才质量特征抽象、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等弊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发挥统领作用,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这一制约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式选择不当。当前,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均采用了类似的“人才规格式”,即以人才规格来描述目标,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等作为目标的落脚点。然而,对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又属于“复合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在素质与能力方面存在哪些差别等核心问题均未能明确回答,没有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准确描述,从而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性。会计毕业课题
(二)人才培养逻辑不清 从技能与能力的逻辑关系来看,技能是能力构成要素之一,是显性的,而能力是知识、技能与经验的综合体,是隐性的。就会计专业而言,其显性技能主要表现为出纳业务、会计核算、成本计算、纳税申报、会计信息化等方面。由于这些技能具备显性特征,因而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最容易为应用型会计教育所接纳,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显性技能训练为核心,却又不自觉地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行应用型会计教育模式。诚然,每一个应用型会计人才都应当具备上述显性技能,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能只是能力的一个构成要素,只是能力的外在表现,显性技能培养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部,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应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核心能力是以下三个能力要素的综合,即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理解能力、对会计标准(包括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准确把握与恰当应用能力和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能力。其中,能力要素形成的基础、综合的纽带就是会计专业思维。所以,会计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归根到底就是会计专业思维的培养。只有经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借助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会计专业规律,才能真正形成会计专业思维;有了会计专业思维,才能综合三大能力要素,形成专业核心能力;有了专业核心能力,就会轻松掌握上述显性会计技能,通过实践最终形成专业胜任能力。这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逻辑。遗憾的是现行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并没有彻底认清这一逻辑,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本末倒置现象。
(三)教学改革方向迷失 在现行应用型会计教育及其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受到质疑,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否定专业知识基础性和系统性的观点,主张“打破学科体系”、“理论够用”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应用型会计教育是片面的和短视的,其直接后果是,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不系统,难以形成有效的专业思维。(2)避重就轻,没能准确把握会计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质,甚至错误地将传统的、已被现代信息技术所取代的记账、算账、报账等技能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能力,并加以机械地训练,重点培养。专业知识教育和显性技能训练没有得到升华,未能有效地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专业核心能力。(3)人才标准指向不明,从而导致教学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人才质量特征的实现,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4)由谁引领教学改革,观点不一。如有观点认为应以“企业实务引领教学改革”,而有的则认为应以“全国技能大赛为引领,指导教学改革”,等等。指导思想上的不统一,必然导致教育教学改革上的混乱,最终影响的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会计教学改革方向的迷失,从整体上影响了会计教育教学质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缺陷,不能完全具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期望差距。(四)师资成“短板”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应用型会计教育的核心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逻辑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专业规律、树立专业意识、形成专业思维、实现能力目标。在这种既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也不同于研究型会计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或成“短板”,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产生这一制约的根源在于:(1)优秀人才的引入困难。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许多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的人才工作规划,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对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致使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后续发展乏力。(2)在师资培养中尚存诸多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和有效控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师德师风问题、动机问题、进取心不足、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忽视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及纯朴学术氛围的形成,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学负担日益繁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加深,各高校的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张,师资日趋紧张,由此带来了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学负担繁重、师资队伍年轻化趋势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直接后果是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不高、专业实践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师资已经成为制约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五)校企互动困难重重 校企互动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其原因在于:一是会计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性质。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其核心是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在会计信息提供与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应用型会计人才是面向会计实务,是能够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并善于以会计为平台参与经济管理、参与经济决策的实践性专业人才。两者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校企互动的必要性。二是应用型会计教育的滞后性。应用型会计教育的滞后性客观存在,为缩小应用型会计教育与现行会计实务的差距,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及时了解并把握会计实务的发展动态,校企互动是理想的解决方案。总之,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需要实务界的广泛参与,寻求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以校企互动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选择。但以下两个原因终将导致校企合作与互动困难重重,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难以建立:(1)企业目标与学校目标的不一致。企业目标是寻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高校教育提供的是半公共物品,与企业目标重叠不多,企业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激励。(2)会计实务工作的特殊性。在操作层面,由于会计实务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在该领域的校企合作会给合作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因而在客观上也阻碍了紧密型校企合作的实现。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是全面具备人才质量特征的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全面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而遵循人才培养逻辑、克服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则是全面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基于能力框架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显示,高质量会计人才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这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根据该框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即可确立基于能力框架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具备内外部财务因素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会计及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经济政策与形势的分析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会计及相关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种基于能力框架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够克服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弊端,目标表达更清晰、明确,操作性和指导性更强。本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二)实施“嵌入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专业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与训练,并非数门课程的学习就可以解决。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事先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线,并以此为轴,将有助于人才质量特征实现的各种培养要素嵌入到这条轴线之中,构建“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而言,就是以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会计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专业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与养成嵌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使培养对象最终具备基本素质特征和专业素质特征。实施“嵌入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强调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要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突出施教主体的全员性,以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能;(2)强调培养对象的自觉性,要求培养对象能够自觉地将外部施加的各培养因素内化为内在的成才要素,树立成才意识;(3)需要建立多主体、多视角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多主体、多视角的质量评价是客观、全面评价的有力保证,多主体、多视角的质量监控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三)构建“岗位导向”会计课程体系 现行应用型会计教育中的会计课程体系单纯而简单地沿袭着传统的学科体系,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会计岗位的对接不够,因而岗位针对性不强。该课程体系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对各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尤其是对各岗位工作的规律性缺乏全面、深入、相互联系的了解,难以形成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思维和整体印象,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岗位适应期才能真正进入岗位角色,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经济业务事项时不能自主分析并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在专业胜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该问题的应对措施是会计课程岗位化,构建“岗位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即将学科体系下的会计课程与会计岗位实务合理对接、有机结合,依据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与要求整合教学资源,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岗位性和实践性,又要能很好地兼顾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具体说来,即根据会计岗位设置,分别开设出纳岗位实务、会计主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岗位实务、纳税岗位实务及理财岗位实务等“岗位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均由工作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特定的工作规律与要求、需要解决的常规与复杂问题等整合而成,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会计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做”一体化是应用型会计教学模式的最优选择。通过“教、学、做”一体化,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模拟教学相结合,使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相衔接,有助于促进学生专业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如图1所示。
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基本区别在于研究能力的要求不同。研究型人才的研究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理论问题的研究能力,是一种学术性的研究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能力则表现为对理论与规则的应用能力,主要涉及理论成果的转化问题,是一种实务性的研究能力。新经济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这种实务性的研究能力,应用型会计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这种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借助于调查、体验、实习、实训、问题讨论与争辩等手段,让学生在对会计实务问题的研究中学习并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从而具备“精于学习研究”的特质。
(五)以“双轮驱动”克服师资短板 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素质更高、专业能力更强的师资团队。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特征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应是“双师素质”的教师,会计教学团队应是“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如何满足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需要,克服师资“短板”,其唯一途径是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而这种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的有效模式正是一种以自主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如图2所示。财务论文摘要
(六)以科研、大赛助推教学改革 引领教学改革的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而不是职业技能大赛,也不是某一特定行业,更不是某一具体企业。科研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于追踪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动态,准确把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趋势,缩小乃至消除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的差距,明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通过科研,可以加强会计教师的企业实践,深化其对会计实务的研究,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发展新动向、掌握新技术,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不仅可强化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及其与现行实务的紧密度,而且缓解校企合作的矛盾,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技能大赛所能发挥的作用应当理性认识。技能大赛只能是教学交流的平台,借助于该平台,院校间可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交流,展示教学成果,发现差距,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而有助于推动各院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协调好科研、技能大赛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间的关系,准确定位科研与技能大赛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在人才培养中的助推作用,保证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11期。
[3]孙朝霞、王辉:《基于能力框架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编辑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