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地方政府谈地方政府实行预算作用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07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预算的进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上的创新,例如零基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绩效预算等。我国的预算改革不但需要技术上的革新,更需要以治理的理念为核心,通过预算过程的重构来理顺公民、人大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预算。
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要向纵深推进,不仅要关注经济领域的财政分权,还要进一步的政治分权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突破点是财政分权,分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体制改革总体上沿着“放权让利”的道路在前进。事实上,从地方政府对支出和收入决策的自主程度来看,财政体制也是高度集权的,地方政府变成政府的机构。目前尚缺少选举和其他正式机制来使地方官员向辖区内公众负责,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财政体制名义上的支出职责分权化和实际高度集权化的反差。由此,政治领域的变革成为地方财政体制推进的重要基础。
由历史观察,与预算可谓相伴而生。最为典型的是英国,1217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第12、14条规定,非经贵族和僧侣的代表会议同意不得征收代役金或补助金;经过“光荣革命”后,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重申,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和支配税收,并规定征税收入和使用预算支出都必须征得议会的批准,采用按年度分配收支,在年前作出计划,提请议会审批和监督的办法;1789年依据《综合基金法》,设立“综合基金”,国家所有的收支都纳入基金统一管理;1822年议会要求财政大臣须每年提交全部财政收支的一览表,供议会审查批准,财政大臣用来收纳财政文件的大皮包也演绎为预算的专有名词。预算在与王权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支撑现代的重要制度之一。

一、促使预算走向公开、细化

预算公开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向代议机关公开,接受代表的审查和监督;一个是向公众公开,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公开、透明是预算的最基本要求,餘少数关系国家安全、国防、外交等公益以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私益项目外,都应该公开。西方国家把公布公共支出信息作为政府的一项法律义务。美国1966年开始实行《信息自由法》,20世纪70年代又订立了《联邦政府阳光法案》,对支出预算分类、具体支出项目等都以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例如,每年美国总统送请国会审批的正式预算文件,除年度预算书、预算分析书、历史资料表、政府预算附录和预算制度和概念说明外,还包括联邦预算的公众导读,上述文件所涉内容细化至具体预算项目,除必要保密信息之外,都向社会公开。北欧五国也是财政透明度比较突出的国家,瑞典1949年就制定了《新闻自由法》,1975年把“信息自由”作为公民的四项基本人权之一。我国只是在宪法层次规定了人民对人民代表的监督权,未通过一部专门的信息公开法明确人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人民对人大的监督,政府向人民公开公共支出信息的法定义务,政府向人大公开支出预算详细信息等。
此外,预算是具有特殊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许多国家还效仿法律程序,对预算审批结果予以公告。例如,依据俄罗斯预算法典的规定,每年联邦议会将联邦预算作为法律予以批准,而且除保密条款外,批准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必须在公开的出版物上公布,将有关预算问题的决议公之于众。在我国人大会议期间,只有代表才有权力接触预算案。媒体所能发布的预算案,仅是干巴巴的人大批准预算决议和预算原则与政策。
在我国,无论是立法机构,还是预算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人能搜集到支出预算的全部信息。即使是政府部门内部也只有少数几个部门真正清楚预算支出情况。

二、预算提供符合民意的公共产品

政府编制财政预算难免会从自利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将财政资金更多用于能够体现自身政绩的方面,这样就会一定程度地造成民生与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减少。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政府的决策才能够让政府的决策和公民的利益吻合。“政府提供菜单,由公众点菜”这样一个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里,公众真实的消费偏好得以充分的表达,不再是听任政府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公共产品的消极消费者。

三、预算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公共预算是政府为落实公共政策所进行的财政资源的分配活动,它反映了政府的活动范围,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共预算反映的是政府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的选择,其实质是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在潜在的支出项目之间进行分配,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公共预算中,政府擅自调整预算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些失去监管的资金一部分随着“腐败工程”进入了的口袋,一部分随着“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石沉大海,这些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重构公共预算体系,如零基预算、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支出绩效预算、财政大监督体系建设等等,但是,这些措施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为光靠技术革新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把预算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征求众人之见,让财政资金的用途符合公众的偏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参与式预算是与零基预算、政府采购等制度不同的方式,它通过在预算的各环节广泛地接收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进来,将财政资金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会计 本科 论文
四、结语
预算是预算监督的前提。或者说,预算化是实现预算监督的必经之路。预算一方面体现为人大对预算的审批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表现为公众还应当有其他渠道参与和监督预箅,例如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工具了解和反馈信息,尽可能大程度地参与到预算制定或监督的过程中来。预算不纯粹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它还意味着政治领域的变革,预算正是政治和财政分权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会计开题报告范文
刘晓路.“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财贸经济,2007,(3).
罗伊·鲍尔著.许善达译.中国的财政政策^税制与及地方的财政关系.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吕晨飞.“对中国财政体制分权化改革制度演进的分析及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