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审计关于基层审计机关制定审计计划深思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15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全面、完善的审计计划决定着审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基于此,根据多年的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经验,文章探讨了影响审计计划的主要因素,分析制定了审计计划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思考了形成审计计划的机制问题。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计划;计划机制
1674-1723(2013)01-0132-02

一、审计计划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国家审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众及各级人大、党委、政府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审计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日益重大。如何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审计的功能,规范管理提升审计效能已成为当务之急。万事之前计划先行,决定功能和效能是否充分发挥的第一个关键因素自然是审计计划的酝酿及制定。科学、前瞻、适当、充分的审计计划,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和提升审计效能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推手,更是国家审计机关参与国家治理、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保障。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二、制定审计计划应考虑的因素

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审计机关选择审计项目,制定审计计划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审计需求:国家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情况、政府工作中心、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的事项、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群众、公众关注的事项、经分析相关数据认为应当列入审计的事项等。审计机关在审定审计项目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一)项目重要程度和影响力

确定审计项目时要充分评估该项目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越重大越有影响力的审计项目越应该被选择为审计项目。

(二)审计预期效果

这个因素主要考虑审计项目的收益。这些预计的可能的效果包括:是否促进该审计事项提高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是否改进了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报务质量;是否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更有效地计划、控制和管理;是否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提高了绩效的水平等。预计的审计效果越大,越应该被选择为审计项目。

(三)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方面缺乏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风险。当产生下列现象时,表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风险较大:管理部门没有针对以往审计后提出的控制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公众或媒体的批评意见;预计目标没有实现;频繁的人事变动;大量的资金亏空;更改投资规模、变更经营目标;被审计单位经管人员责任重叠或职责不分;单位或项目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所用技术尖端、变化快、竟争激烈;较长时期没有接受监督检查等。管理风险越大,审计后能够给被审计单位带来的改进越大,越应该被选择为审计项目。

(四)资金规模

资金规模如资产总额、总收入、总支出。一般来说,资金规模越大,财务重要性越大,越应该被选择为审计项目。

(五)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

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是指对该项目或领域进行审计的复杂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成本和可操作性主要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成本效益分析进行的。如果选择过于复杂或存在较高风险的领域或项目进行审计,如有关审计事项的信息和数据不易获得、责任可能被推诿或混淆、过于敏感、存在安全保密问题、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标准的项目、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要求等,会导致审计成本增加,使审计项目缺乏成本有效性,甚至审计无法推进。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越强的审计项目,越应该被选择为审计项目。会计专业学年论文

三、制定审计计划的原则

面对各种影响因素,审计机关在酝酿、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的时候,应该保持充分的职业审慎,坚持相应的
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原则

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守审计工作的规律。主要表现:一是注重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确定各部门、环节的风险因素,为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奠定基础;二是科学确定审计对象,根据重要性水平,充分考虑风险等因素确定审计重点及审计步骤:三是合理安排具体审计任务,要充分利用审计人、财、物,创新审计技术与方法,统筹兼顾,科学确定审计范围,合理均衡地安排审计任务。会计学论文网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

在审计计划制定环节要全面考虑,要有整体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审计成本、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避免某段时间审计项目过于密集或稀疏,及时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密切配合,避免重复监督,减少审计的真空地带,实现资源整合的优化。

(三)坚持可行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可用的人财物资源、配套制度等系列因素,避免出现无法执行或者执行空缺等现象的发生;要注意把审计计划中各项目层层分解,力求精细化,责任到人。

四、打造形成审计计划机制的思考

(一)以开放型立项机制推动审计项目立项转型

除了相关组织的宏观规划及年度审计计划外,其他审计计划的出现均有一个前提就是审计立项。对此,要推进立项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广开言路,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具体而言,可以广泛、充分了解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需求,方式上可利用网络平台,公开征求广大网民意见;应走访有关单位和普通群众,举行座谈会,征求立项建议和意见;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了解群众呼声,群众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作为重点审计项目,列为审计计划的中心内容。

(二)以考评机制推动审计计划机制的更新和完善

审计机关在制定、执行审计项目计划时,应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可量化的考评制度,对审计项目准备阶段、现场实施阶段、报告阶段、整改阶段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审计计划,推动审计计划机制的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刘英来.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现场质量控制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5,(6).会计毕业答辩
袁玉岫,沐云,陈刚.谈省级审计计划管理[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5).
[3] 边永玲.论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J].财经界,2010,(3).
[4] 王红.编制审计计划要体现“四性”[J].山西财税,2005,(8).
[5] 高翔,曾俊.对我国国家审计计划编制工作的一些思考[J].审计研究,2005,(5).
[6] 中华人民共各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8号令)[S].
作者简介:吴清梅(1968-),女,福建三明人,泉州市鲤城区审计局审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审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