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允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与盈余管理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14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其最大特点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应用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本文从现行准则的相关规定入手,结合具体会计准则分析了公司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盈余管理问题,同时提出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现阶段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盈余管理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175 — 02

一、公允价值定义及盈余管理的本质

(一)现行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以下称现行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层次,即:第一,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从后两个层次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来看,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需要人为的估计、判断,定性因素大于定量因素,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给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二)盈余管理及其本质。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机构和人员针对会计准则的漏洞或缺陷(包括会计准则未涉及的领域),出于自身需要,创造性地尝试或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会计行为。盈余管理被理解为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或可能带有歧义之处,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误导性的描述,从而使财务信息失去可靠性,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不同会计政策下的会计处理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也不一样;另一方面是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如一些靠会计职业判断的处理事项。故实务中的盈余管理可以归结为一般是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会计方法的选择、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调节关联方交易来修正财务报告,达到增减利润、平滑利润以及提高企业价值稳定股价等目的,从而按管理当局期望的数字 “反映”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盈余管理利用现行准则的缺陷提供误导性的会计信息,违背经济真实性原则,是对会计准则旨意的有意误用,目的是调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来看,它反映了准则尚不完善。

二、现行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分析

(一)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分析。一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管理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将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企业管理层所运用的假设、估计、估值模型,以及参考数据的获取、使用和职业判断等手段变得非常重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市场是金融资产的最佳估计,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即便如此,由于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表日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价值不是现实的交易,也不是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实际,它是市场参与者参照公开市场进行的假想交易中的资产销售或负债转移,所以金融资产的第一个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也是人为估计的结果。在三个计量层次中,后两个层次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尤其是第三层次的计量是在缺乏可观察的市场(输入变量)下企业的主观估计,不论企业声称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及估计模型如何科学、精准,相对于第一、第二层次以可观察输入变量为基础得到的公允价值信息,第三层次估计的公允价值信息质量无法令人信服。而在我国现阶段,一些金融资产缺乏活跃市场,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没有可靠计量的基本前提,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就会更多的应用第三层次的人为估计和判断,结果会造成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实务操作中的随意性,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拓展了空间。二是金融资产减值客观证据的盈余管理分析。判断一项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应以是否具备减值的客观证据为依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列举了九条金融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对于这些客观证据,具体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比如怎样判断财务困难的严重性,在多大程度上违反合同需要做出减值认定,公允价值下跌多长时间才算非暂时性下跌等,准则均未做出定性或定量的明确规定。企业对这些客观证据的主观判断成了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的机会。减值是资产价值的可能损失,是由于发生了一些导致资产经济利益减少的事件,从而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将资产价值表示为一个较低的水平。重估是一种选择权,通常可以用来增加资产的价值,也存在重估减值的需要,当有证据表明减值已经发生,则减值在损益表中表现为一种损失,由于对金融资产减值客观证据进行判断的困难,以及对利润和股东价值可能的逆效应,使得金融资产减值成为盈余管理滋生的土壤。那些想保持资产和利润在一个较高水平的公司会忽略执行减值测试和调整,甚至在明知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况下也将其忽略。按照审计程序,审计师应该执行减值测试,但如果没有公司管理层的配合,减值测试将很难完成。
(二)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分析。一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盈余管理分析。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准则规定只允许采用活跃市场作为公允价值的估计,禁止采用其他具有较多主观假设的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以避免企业会计处理时的主观随意性,提高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但准则并没有具体说明如何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为活跃市场,也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参照活跃市场确定公允价值。而影响房地产的因素很多,即使是活跃市场且在同一城市,位置不同、配套设施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的房地产也相差很大。因此,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成为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是否公允的关键,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操作正是盈余管理的空间所在。二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的盈余管理分析。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公允价值模式下,符合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可以相互转换。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转换当天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计入当期损益。根据这一规定,企业想增加当期利润时,就在行情好时转换;当企业想减少当期利润以少纳税时,就应在行情差时转换;当房地产持续上涨时,企业若能够推迟转换,不但可以继续维持客观的租金收益,还能等待价值进一步上涨之后获得更高的转换收益;企业若想少纳税,还可以在房地产持续上涨时提前转换。这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三)债务重组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分析。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资产清偿债务的,如果该项资产及与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其他技术手段,合理地确定其公允价值。在不存在活跃市场时,非资产价值的计量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其他的技术手段,无论是流量折现法还是估价法,都存在大量的人为估计和主观判断。债务重组双方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各个估计参数来提高非资产的公允价值。非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债权人对重组债务的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其所受损失就越小;非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债务人也能美化其营运能力,因此,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债务人及债权人都更愿意选择以非资产的形式进行债务重组,并努力提高重组债务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以非资产清偿债务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该项资产及与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资产的公允价值估计中同样存在着盈余管理的可操纵性。
(四)综合分析。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应用是为了给财务报表分析人士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事实上它造成了一些资产的财务信息失去可靠性。一旦你用“它值多少”来替代“它的成本是多少”时,那么你就会进入一个基于许多假设的复杂的估计判断领域,这个领域对报表的编报者、审计师和解释者的才智是一个挑战。导致越是试图披露和报告更为相关的信息,通常越会造成更多的盈余管理问题和对会计信息更为困难的理解。但考虑到公允价值对于金融工具来说,它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它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此公允价值的作用又不能否定。但我国现阶段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许多资产(包括金融资产)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没有可靠计量的基本前提,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就要用到大量的人为估计和判断,给盈余管理留下很大空间,对会计信息会产生严重影响,导致主体的经营、投资和理财业绩被歪曲。而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本质特征总是如实反映一个主体的经济真实,会计又决不能变成估计,因此我国现行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应用有待改进。
三、建议
(一)谨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现行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趋势。但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许多资产(包括金融资产)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没有可靠计量的基本前提,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盈余管理现象严重。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应更充分地考虑我国国情,更加谨慎地应用。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应只对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对于前述的第三个层次暂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适当改进公允价值的披露方式。当前必须对现行准则中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进行适当改进,以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需要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我国现阶段不必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内确认,会计报表内的项目仍按其本来面目(历史成本)反映出来,而将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和负债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对某些重要事项用公允价值进行有根据的预测和估计,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能够作为财务会计信息的必要和有用的补充,增进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三)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的审计监督。公允价值应用过程往往依赖于企业会计人员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判断,给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空间,可能被一些企业用于调整经营业绩、规避税收。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监督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以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信息的可靠性。此外,审计部门应针对公允价值应用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以最大限度地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允价值应用中职业判断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参 考 文 献〕
〔1〕葛家澎,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02):7一12.
〔2〕Patricia M. Dechow, Linda A. Myers, Catherine Sha-kespeare.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gains from asset secuntizations: Aconvenient earings management tool with compensation side一benefits. Journal of Aeeounting and Eeonomies, 2010, (49):2一2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