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防范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防范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11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各项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这就给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风险,如何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是事业单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经济业务的特点制定本单位的控制制度,以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本文将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与防范方法做出讨论。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防范
财务风险是指单位在进行财务活动时,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使单位资产面临的各种风险。财务风险是任何单位在财务管理中都发生而且必须面对的,只能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有效防范。

一、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有哪些

(一)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主要产生于部门预算改革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一直存在着相互挤占预算经费的问题。我国曾寄希望于实行部门预算改变财政支出的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单位的专项经费与公用经费仍存在着“相互缠绕”的情况。同时,事业单位还要达到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于是,通过挤占专项经费来弥补资金缺口、确保收支平衡就成为很多事业单位不得已的选择,也正是因此,企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也要承担很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二)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事业单位的工作、管理人员的共识。同时,正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制度不健全,使财务管理的活动出现了死角与盲角,财务管理的制度和监督不到位。制度落实不到位会降低管理工作的效果,监督落实不到位会极大地削弱财务监管工作的控制力。此外,事业单位也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更新不及时的情况,这会制约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增加了决策的失误风险。

(三)核算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会制度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更新与完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进一步与世界接轨,众多企业、单位也开始更换固有财会管理方法力求与世界同步。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因其特性,财会管理人员无法进行及时更新也难以随时接受新知识的培训,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财会管理素质和掌握新政策、更新新知识的提升水平上要滞后于财会制度的更新步伐。这些财会人员在使用新的政策与方法处理问题时非常容易出现偏差,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保证,在现实的管理中因为核算错误而致使财务管理出现失误的情况屡见不鲜。

(四)道德风险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做好财会管理工作的前提。现阶段,我国对财会工作人员的选择多停留在技术水平上,事业单位中财会工作人员的选拔、晋升、教育等没有专门的管理机制,同时对财会工作人员的道德建设认识不足。我国缺乏财会工作人员的道德考核机制,事业单位在这方面的投入也相当有限。实际上有不少的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的公益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违背财会道德要求的事件常有发生。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道德风险很大,职业道德教育亟待提升。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征

事业单位是国有的非营利性单位,和其他企业相比,其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性

一切单位的财务活动都只能达到两种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或达不到预期目标。财务的活动存在着市场、国家政策、人员安排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多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预期目标的达成与否受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形式和性质的企业单位都无法完全消减。

(二)不规则性

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估计与防范,但是影响财务活动的因素是不断发生与变化的,因此财务风险会不会发生、会在何时发生、发生在何处、严重程度等都是难以确定的。现阶段,市场经济的进程加快,事业单位虽非营利单位但是也受到了不少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多样性,这些使财务风险的发生更加具有不规则性。

(三)可预测性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综合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财务风险一旦产生,其后期的发展也能够进行预测。现阶段,促使财务工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化,但同时财务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工具也在不断进步。财务风险发生的时间及范围、严重程度等都能进行一定的科学预测,通过对风险进行预测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的破坏力。也就是说,财务风险具有可预测性。

(四)可变性

近些年,我国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事业单位自身正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进行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在这种情况下,造成财务风险的各因素可能会减少、可能会消亡、也可能会激化或者增加,财务的风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财务风险具有可变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造成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若加以总结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会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一)财务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财务工作必然会伴随着财务风险。但因为事业单位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进行公共服务,具有非营利性。因此,在对事业单位进行考核时,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是按照现有规章完成既定任务,即使有风险产生也是由单位和国家承担,与个人没有关联,在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中风险意识普遍缺失。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外环境不良

在事业单位的外部管理环境来看,国家缺乏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办法。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为例,在国资委成立后,颁布的各项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归属界定和管理方式。现在,各个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各行其是,普遍存在着资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情况。从内部环境来看,各单位管理着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严重。我国的事业单位还未能建立起从上而下的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尤其是在财务管理的权责结构中财务人员处以从属地位,无法有效实行监督管理职能。

(三)预算管理起不到相应作用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企业不同,在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也就是说预算管理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建设设定了财力范围。但是实际情况中,事业单位的众多管理决策者难以抵挡快速发展的市场所带来的诱惑,不少单位通过银行贷款或对外投资等方式来进行财力允许范围外的发展建设。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弱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强化风险意识

思想上认识不到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落实不到的首要原因。所以,要想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要加强管理者与财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单位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提升了,人员培训、设备引进才能进行。同时,单位要加强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并将其与技术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观念,使财务工作人员对产生财务风险的各种促发因素都有所了解,并熟悉工作中不同风险的表现形式,提升其风险的控制力。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内控机制

通过加强教育树立内控观念、认真落实内控各项文件法规、实施群众监督措施,建立起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提升单位的内控机制与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等措施同时实行,进行全面的管理是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基本手段。

(三)加强预算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进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树立起科学的管理理念,改变之前重分配、轻管理的预算思想,认识到预算管理在优化单位财政资源配置与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性,增强预算法制观念,通过加强预算的编制管理和强化预算执行、构建预算监督系统等方式,将预算管理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具有可预测性,尤其是随着各种财务管理手段的提升,可预测的范围和精度都有所增加。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对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及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危害性。风险预警机制有两个建设目标:一是建立预警指标,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数据化。二是量化预警线,财务部门根据历年的经验设定存量的预警标准,一旦达到标准则及时上报处理。
结论: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对社会的服务与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可消除,防范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唯一途径。因此,不管是单位管理人员或者财务工作人员都要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危害,采取各种措施对其进行防范,降低发生的可能性,这样才能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尹红.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郑红.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新疆农垦经济,2008(10).毕业论文任务书
[3]赵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与防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7(05).
[4]王文成.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09(24).
[5]王美香.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09).
(责任编辑:唐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