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电子商务行政监管中税收征收理由-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3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国内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法律规范也接受了空前严峻的挑战,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网站比如社交网如人人网;购物网如淘宝网、拍拍网等已经日益强大,与传统的交易模式相比,其安全性、快捷性、虚拟性已被我国网民逐步接受。我们可以随处可见网购来的交易物品,网购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电子商务为什么近几年发展如此迅猛呢?原因就是它的低而且不乏效率。一方面网店并不需要支付房租等额外预算,另一方面C2C(个人对个人)的网络交易缺乏政府监管,零散而杂乱的网店给征税制度带来一系列困难,需要我们去解决。在人类的规范体系,法律历来被公认为是最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对于传统的电商模式,各国也陆续出台了自己的电子商务法,这些法律规范主要包括税法、商法、消费者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等金融法和单行法律中。从广告制作到发布,从纠纷管辖到证据规制都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法律规则。但全新的网络电子商务模式出现后,由于其有高技术性、全球性等特征,造成许多传统法律制度中规则不适用问题,例如硬性套用,将会束缚电商的健康发展。在此本文就从电子商务行政监管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行政监管中的税收征收问题,希望促进中国电子商务税收征收管理的完善和发展。文章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我就电子商务定义的界定,简介其几个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的基本概况,并着重说明分析我国电子商务行政监管中电子商务税收的种种问题,例如课税主体的难以确定,税收征收管理双方权利义务的确定以及管辖权等问题来说明现存电子商务税收的漏洞和目前国内监管法律的缺失和规范;第二章对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中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首先分析税务机关的权力和义务,再重点阐述我国电子商务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结合我国现行的税法制度,详细分析纳税人的特征、地位及其分类。第三章就从税收征收的实际现状出发,分析传统国际法关于征税主体税收管辖权的确定原则和困难,从基于服务器的属地管辖和基于消费者的属人管辖两方面着手,从而引入我国税收政府管辖权的确定原则,提出我国税收管辖权中存在的弊端,并简要分析了国外关于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的相关规定。第四章本文分析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和走过的道路,融合了我国的国家特色,从立法方面提出了我们国家电子商务税收适用的立法的原则体系,对于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的远景进行了规划和分析完善等等。在其他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充分保障下,为了完善电子商务方面的税收征管,提出建立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和备案制度,界定征税范围和税收管辖权,采用电子化统一税票,推行金融机构扣缴的课税制度,建立网上宣传和咨询机构等一系列建议并加以分别论述。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征收管辖权
本文由http://www.328tibet.cn整理提供,需要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7-9Abstract9-11导言11-14第一章 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日益凸显的电子商务税收问题14-21一、 电子商务的发展14-17(一) 电子商务的含义及其模式14-15(二) 电子商务发展的历史及其现状15-16(三) 电子商务在国外的发展状况16-17二、 日益凸显的电子商务税收问题17-19三、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意义19-21第二章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收主体权利义务的分析21-27一、 电子商务税收征收中税务机关的权力与义务21-22二、 电子商务税收征收中纳税人的确定以及其权利与义务22-27(一) 电子商务税收征收中纳税人的特征22-23(二) 我国纳税人的地位及其分类23-24(三)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收中纳税人的确定24-27第三章 电子商务中的税收管辖权问题27-36一、 电子商务税收中的税收管辖权27-30(一) 电子商务中关于税收管辖权确定的原则27-29(二)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的确定原则29-30二、 国外关于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的规定30-33(一) 美国30-31(二) 欧盟31-33(三)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3三、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中税收管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33-36(一) 纳税主体难以确定34(二) 征税客体难以确定34(三) 需要重新界定常设机构的概念34-36第四章 电子商务税收与传统税法改革36-44一、 对现有税法进行修补36-37(一) 保护电子商务交易预期和安全36-37(二) 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和税收利益37(三) 构建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基本框架37二、 税收征收法在电子商务上的适用37-39三、 完善电子商务税收的其他配套法律制度39-41四、 自己的几点建议41-44(一) 建立系统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和备案制度41-42(二) 采用电子化统一税票,并确立其法律地位42(三) 建立网上宣传和咨询机构42(四) 完善税收立法和进行税制改革42-43(五) 比特税的借鉴43-44参考文献44-47结语47-48致谢48-49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