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发展财政补贴、经济进展与高技术产业增加要求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30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高技术产业已成长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文章采用两部门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外部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考察了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投入资金与财政补贴对高技术产业外部效应的影响。文章认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有正的外部效应,即净外溢效应;高技术产业的边际生产力高于一般产业。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产业战略、引导技术创新、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外部效应; 财政补贴
一、引言
高技术产业不仅仅拥有较好的市场效益,还能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从1980年开始,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使得高技术产业迅速规模化、产业化。2010年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74 709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2.2%。同年,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重大部署。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了70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总投资超过4 400亿元。
但有的研究认为,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技术引进和升级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通过财政科技经费、财政补贴等方式对高技术产业提供支持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着重研究高技术产业的外部效应,并引入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和财政补贴指标,观察外部效应的变化值,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高技术产业定义为:研究开发(R&D)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远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对现代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和贡献效应,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就在于其R&D经费的高比例,研发资本累计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可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朱有为、徐康宁,2007)。而高技术产业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功能所具有的高效率特征,恰好成为了资源稀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有效媒介(吴永林,2009)。
高技术产业外部性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负的外部性,即其本身具有集聚效应,这一观点主要出于空间因素的考虑。空间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认为影响制造业集聚的一个最关键的因子是贸易成本。马歇尔的“产业地方化”理论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在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动因上,胡珑瑛和叶元勋(2002)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动因,沈金生(2004)在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他们认为,聚拢效应可能出现在特定要素密集型产业中,这种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彭澎和蔡莉(2007)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主要因素,即区位并附、产业特性、试产需求、企业家和机遇。黄蔚飞(2010)从空间因素上解释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经济聚拢现象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但产业和区域中的层层集聚关系往往会使集聚的作用机制显得不明朗,分析结果显得有失偏颇。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即外溢效应。技术创新从某一部门和行业逐步向其他部门和行业扩散,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引起生产和生活的新变化,进而引导一般产业的发展(邵一华、吴敏,2000)。高技术产业依托具有强烈渗透性、超前性和可分享性的技术创新对原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革,使其面貌焕然一新(韩霞,2003)。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互推互动效应,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和促进效应,对整个社会产业结构质量的提升具有引领和协调效应。
研究两部门经济中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外部性,通常选用两种模型进行分析。一种是经过改进的单部门模型。将部门的生产函数中加入一个独立的、无内生性的要素,研究生产函数的形式,从而测度并评价该要素的外部性。包群和赖明勇(2002)、姚利民和唐春宇(2005)构造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和短期影响。王美今(2001)、沈坤荣等(2001)分别利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溢出效用进行了估计。另一种形式是构建一个两部门模型,Feder曾经在1983年提出两部门模型。Feder的两部门模型被应用于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am,1986)、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Odedokun,1996)、台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Wang,1999)。Dawson(2005)对Feder模型做了改进,在原有模型中又加入了两个部门,估计了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性,本文选择了包含外部效应的部门对经济增长作用模型。国内该方面的研究比较晚,并基本沿用外国学者的研究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蔡增正(1999)考察了教育在1965—1990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教育的溢出效应具有显著性;教育部门边际生产力低于经济体中其他部门。何洁(2000)分析了内部因素对外国直接投资(FDI)在我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影响,发现FDI外溢效应的发挥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制约,单纯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对提高FDI的外溢效应水平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负面作用。赖明勇、周扬(2005)基于拓展的Feder模型测算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及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东部和中西部经济的拉动效应及外溢效应均不同。此外,该模型还被运用于能源产业投资方面(焦兵、张文彬,2010)、银行业发展方面(杨小晓等,2004)等等。
政府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支持企业R&D投入水平方面。Shrieves(1978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http://www.328tibet.cn
)认为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有替代效应;而Link(1982)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政府资金投入对R&D投入有互补效应,可以刺激R&D研发成果。在政府税收和补贴对高技术产业影响方面,柳剑平等(2005)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税收和补贴加入AJ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在溢出程度较高的情形下,政府应该补贴企业的产出和R&D投入;在溢出程度较低的情形下,政府的最优决策是在补贴产出的同时对企业的R&D投入进行征税。总之,目前学术界对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应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分歧,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有聚拢效应还是外溢效应没有统一的结论。另外,在研究政府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时,并没有考虑到高技术产业R&D投资的时间依赖性:在技术研发前期,政府的投入资金具有高风险特性,一旦产品投入市场取得成功,政府对其进行补贴,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就相对较高。

三、经验检验

Feder将整个经济体分为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建立两部门模型用于分析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溢出效应,估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借鉴Feder的研究思路,并将其拓展到高技术部门与一般产业部门的分析研究中来。我们首先假定经济中存在高技术部门和一般产业部门(或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而高技术部门对一般产业部门存在外部效应(溢出效应或聚拢效应)。基于这样的假设,本文设定不同部门之间关系的方程为:
R=R(LR,KR)(1)
N=N(LN,KN,R)(2)
Y=R+N(3)
L=LR+LN(4)
K=KR+KN(5)
其中,R表示高技术部门的产出,N表示一般产业部门的产出,高技术部门产出的生产函数由该部门劳动LR和资本KR构成。一般产业部门产出的生产函数由一般产业部门的劳动LN和资本KN构成。总产出、总劳动和总资本分别是高技术部门和一般产业部门各项的和。
由经验分析知,高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其R&D活动尤为集中,产品附加值较高。因此高技术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力应该与一般产业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力有一定的差异。预计其符号大于0,但在未做实证检验之前我们仍不能判断其正负。在均衡状态下,存在如下关系:
■=■=1+δ(6)
如果δ小于0,说明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时高技术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力小于一般产业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力;如果δ大于0,说明经济达到均衡时高技术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力大于一般产业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力。如果δ等于0,说明均衡时两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力相等。
下面对(3)式进行全微分,可以得到:
dY=■dLR+■dKR+■dLN+■dKN+■dR(7)
将上述均衡的等式代入,整理得到方程(8):会计论文模板
■=α■+β■+η■■(8)
其中,α表示除高技术产业外的一般产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单位产出所需劳动的乘积;β表示一般产业部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η可以理解为高技术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高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较短,因此α、β、η这三个弹性系数在短期内都可视为常数。
为了简化分析,直接测度出高技术部门对一般产业部门的外部效应,我们假定高技术部门对一般产业部门的外部效应是一个常数:
θ=■=■■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http://www.328tibet.cn
但是这一项的符号同样不能确定,由经验分析,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升级具有较为明显的拉动作用,预计其外溢效应大于聚拢效应,总的外部效应为正,但仍需通过实证模型来检验,因此在这里仍存在两种可能:当θ>0时,说明高技术部门对一般产业部门有净外溢效应(即正的外部性);当θ<0时,说明高技术部门自身具有净聚拢效应(即负的外部性)。将θ代入式(8)中,可以得到:
■=■■■+■■+(■-θ)■+
θ■+■■(9)
■=■■■+■■+(■-θ)■+
θ■■+θ■■■(10)
由Y=R+N,可以得到:
■=■■■+■■+(■-θ)■+θ■
(11)
令:?滋=■-θ
可以得到:
■=?琢■+?茁■+?滋■■+θ■(12)
通过(12)式,就可以直接估计出高技术部门对一般产业部门外部效应的结果,如果将θ代入?滋,就可以得到高技术产业对于一般产业的相对边际生产力的值。
根据理论分析,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根据公式(8),建立回归形式如方程(13),以考察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
■=?琢■+?茁■+?浊■■+?着(13)
根据公式(12),建立回归形式如方程(14),以测度高技术产业对一般产业部门的外部性。会计师论文范文
■=?琢■+?茁■+?滋■■+θ■+?着(14)
其中,Y为GDP,dL/L为每年就业人数增长率,由全国就业人数年平均值计算得到,预期系数为正;dK/Y为社会固定资产的增长额与GDP之比,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使用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平减得到,预期系数为正;dR/R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以1990年为基期进行了调整,预期系数为正;RdR/YR为高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的乘积,预期系数符号不能确定;?着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采用了OLS最小二乘法及面板数据分析法两种方法对上述方程进行估计。由于数据所限,本文去掉我国台湾、香港、澳门、新疆、宁夏和西藏等省市,并将重庆市的数据并入四川省进行估计,共为26个省级行政区。OLS的样本区间为1995—2010年,面板分析法的样本区间为2000—2005年的面板数据。所有的数据都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及中经网,回归过程使用EViews

6.0进行处理。在进行面板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在差分一阶以后为平稳变量,可以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为使分析结果更加具有稳定性,本文还进行了OLS回归,分别引入不同的变量,以确保分析结果的真实可信。
表2报告了各模型的估计结果,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观察t值可知,除dL/L外,其余各解释变量都有较强的显著性;模型的D-W值均在2左右,可知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四个模型中的dL/L系数为负,而且t值的绝对值较低,表明劳动力对总产出的影响不显著,这与实际不相符。重新核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后,发现2001年以前(包括2001年)的数据是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调整,但是2001年以后的数据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是根据抽查资料推算的,因此本文认为可能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就业人口数据的质量存在一些问题。另外,我国在此区间内存在的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也可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四个模型中的dK/Y系数为正,表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都通过了t检验,具有显著性。比如,模型一显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经济增长速度提高9.1%。模型一中的(R/Y)(dR/R)这一项的系数为正(即η的符号为正),表明高技术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高技术部门的当年价总产值每增长1%,总的效应(包括直接经济效应和外部效应)带动GDP增长4.7%。模型二中的dR/R项的系数为正(即θ的符号为正),这说明高技术产业对一般产业有净溢出效应(正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每增长1%,其他产业的产出增加1.46%。

四、引入考虑政府财政补贴的模型

为了研究政府投入与政府补贴对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应及外部效应的影响,本文在两个基本方程的基础上分别加入GOI、SUB两个解释变量。加入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投入资金与财政补贴的拓展方程,表达形式如公式(15)和公式(17)所示。
■■=■■-■■-■■+■■+?着
(15)
从而:会计本科论文题目
■=■■-■■-■■-■■■+
■■+?着(16)
由方程(13)可以得到:
■■=■■-■■-■■+■■+?着
(17)
从而:
■=■■-■■-■■-■■■+
■■+?着(18)
其中,GOI为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可视作政府在高技术产业R&D活动前期投入的启动资金,数据由《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投入资金这一项得到;SUB为高技术产业财政补贴,可视作政府在R&D产品研发后期投入市场时提供的补助,数据由BvD《中国30万家企业财务分析库》加工整理得到。模型内其他变量的解释及数据来源同基本方程。模型的回归结果附于方程下方,括号内为t值。
从表3可以看出,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的估计系数为负,而政府补贴的系数却为正。这表明前期投入科技与研发R&D财政科技经费减少了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增长率每增加1%,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应减少1.4%;政府补助增长率每增加1%,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应增加4.4%。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的目的并不是获取经济回报,可能是为了平衡地区发展或增强国防实力。现阶段政府投入资金的重点领域是中西部涉及国家机密与安全及受到国家战略发展计划特殊鼓励的行业中的部分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扶植力度比较有限,投资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于佳宁、范哲远,2012,《政府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二,由于政府在高技术产业产品研发前期投入财政科技经费风险较大,并非以市场为导向,存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财政资金反而有可能降低产业的经济效应。那么,为什么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补贴能够提高经济效应呢?由于财政补贴发生在高技术产品已经生产出来的市场投入期,而且有一定的针对性,起到了降低风险的作用。
加入政府财政科技经费与财政补贴这两个解释变量后,高技术产业对一般产业部门的溢出效应都增加了。这可能是由于加入了前期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和后期财政补贴等同于扩大了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因而外部效应也相应地增加了。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模型的回归过程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随着高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体现出来的。通过自身的创新增值,高技术产业创造新技术、新信息和新知识,这些都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均表明,高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扩散、创新扩散等特点,渗透、带动效应大。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后,能大幅提高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其新兴产品对其他产业存在普遍的正外部效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能影响所有产业的发展。当然,实证模型并没有否认聚拢效应的存在,而是说溢出效应的绝对值大于聚拢效应的绝对值,表现出综合的正外部性。高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高度密集的产业,其诞生与发展本身就是最新科技成果的结晶。在传统产品进入微利之时,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因其蕴藏的技术成本、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而获得了高附加值,从而获得了较高的边际生产力。这也是鼓励我国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首的高技术产业的动因。从高技术产业R&D研发的两阶段来看,前期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要低于后期财政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在政府资金投放方向上,一些相对低效的研发会占用研发资金和其他研发资源,影响其他高收益高技术产品的开发。
高技术产业集聚着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R&D人才,并且其技术引进额在全国技术引进额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要利用高技术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使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在科学把握客观规律、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完善长短期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指导,保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扩大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渗透、带动作用。高技术产业的边际生产力高于经济体内的其他产业。保持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既要有时间紧迫感,更要有科学的推进策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还需要有科技创新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http://www.328tibet.cn
动力和可持续研发能力,重点突破最具成长性和爆发力的核心技术,避免我国过去曾出现的“技术创新—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怪圈。制定引导和扶持高技术产业、企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主要包括:资金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实行政府采购、政府担保和财政资助,有效降低这些产品早期进入市场的风险,大大加快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在政府前期投入财政科技经费方面,需充分论证、科学规划,优化财政资金拨付流程,确保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对口资金的拨付,同时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对于政策性高新技术产业区,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联合财政资金、企业资金、社会捐助、金融机构贷款,分阶段投资高技术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自主能动性,提高资金管理能力,强化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
【参考文献】
Feder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3:12-59.关于财务会计毕业论文
Grosan,E. Help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1991.
[3] Deetk,Fafchamps M.Changes in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Employment across US Counties: A Sectoral Analysis 1972—2000[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5.
[4] 余甫功,欧阳建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工业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
[5] 胡珑瑛,叶元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因分析[J].技术经济,2000(8).
[6] 姜宁,黄万.政府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10(7).
[7] 柳剑平,郑绪涛,喻美辞.税收、补贴与R&D溢出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2).
[8] 韩霞.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03(3).
[9] 邵一华,吴敏.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2).
[10] 张,曾智泽,王君,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