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方面讨论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联系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26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4202(2012)09-000-01
摘要本论文运用解释学的探讨策略,以解释美学和接受美学两方面,浅析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联系。对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审美体验、审美归宿等进行简单浅析,并提出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遇到的不足,旨在对两者进行全面而客观的美学认识,为今后的设计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手法。
关键词解释美学接受美学设计理念大众文化
一、概论

1.解释学美学

把“解释学”或称“释义学”运用到美学浅析或作品解释上来,非自今日始。但是到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早已完成了原有作用上的解释学向本体论作用上的哲学解释学的转折。这在这种理解中,一切表达的作用——艺术的作用以及一切以前流传物的作用——就形成并实现了。 因为解释的目的不是诠释文本而是深入事质本身。①
伽氏的解释学美学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其基础,并师承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说:“我的著作在策略上是立足于现象学基础上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解释学美学以传统论述中所吸取的论述营养;以传统美学中所吸取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主体性精神、审美判断。这种凭借概念的审美的反思判断,恰恰为伽达默尔本体论解释学美学不同于科学论证的“此在”的真理观奠定了论述的基础。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的策略对接受者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它提出,文学不是一种指向客体的对象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正如尧斯所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文学的进程应该成为一种“对话历程”。
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探讨读者在有效阅读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探讨对象之一。它强调应把文学史以实证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去探讨。

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1.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源于:会计 论文http://www.328tiBet.cn
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依据目前的情况,以某种作用上说,在文化层面上每个人都属于大众,由此,将过去传统的“高雅趣味”作为人类普遍性的标准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可以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标准,是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规范。
朱立元先生在《接受美学导论》中提到,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接受美历程,一部新作品的文本“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文本的期待和规则的视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文本就被更动、修正、转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只做了。”接受美学运用到二者中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转变,以过多注重设计师的创作转变到既注重设计者的创作又要注重受众者的欣赏上来。关注欣赏者的接受效应,是提升审美的一项重要措施。由此,设计理念和大众接受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双层作用。

2.出现的不足

然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并不是平稳的向前进展,在时代的影响下,各种审美思想的作用下,也会面对矛盾:设计理念中的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的矛盾。对待这个矛盾,有两种片面性。
一种是片面地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而排斥任何当代的解释。这样的历史,就成了编年史或者完全的复刻。死的材料是有用——只对少数学者有用,广大读者不会有兴趣。
另一种片面性是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把历史的“当代性”理解为当代的某一个最新的思潮。把这种新思潮直接套用到历史的头上,转变历史本身。
众所周知,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折中的,也就是在历史主义精神和大众审美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这种张力的平衡,有些接近于尧斯的接受论述所说的视界的融合。
当然,要达到这种平衡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里显然有着着很大的困难。那就要求设计师的个人的视界尽量做到符合“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才能更好地引导接受者在空白处填补和改善,实际上就是一种解释性行为,在设计创造中,利用接受美学中“为定点”论述提出的理想方式所创作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具有充分的可解释性。
三、总结
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真实作用的获得永远不会终结。它事实上是一个无限的历程。不只是新的误解根源不断被消除,以而真实作用以掩盖它所有事件中显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以那儿不断涌现,展示出意思丕到的作用因素。⑤显而易见,在伽达默尔的心目中,艺术作品的作用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它向读者观众开放,向历史开放。
每一件设计文本在被设计师设计完成之后,再由大众文化的参与,接受者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对话和交流,对设计理念进行再创,这就是大众文化的解读,以而赋予设计文本以别样的生命。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理念的表达上,不在于把设计理念一览无余地暴露给接受者,而在于制造悬念,给接受者以想象的空间,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只有在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充满了许多未知,充满了设计师未曾点透的空白点的理念中,才能给接受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方能使得接受者用心去感受设计的真实作用。
参考文献:
朱立元.接受美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6.1(1).

[3]金丹元.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0(1).
[4][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北京:编译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