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信用评级系统建设刻不容缓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15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4202(2012)09-000-02
摘要信用评级是也称为资信评级,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影响评级对象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进行浅析探讨,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由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务发行评级。一百年的进展和现代金融市场的必定要求造就了信用评级在金融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它是保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前提,它的力量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系统中的地位。
关键词信用评级话语权评价系统

一、国内外信用评级业进展近况

目前国际公认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分别是穆迪、标普和惠誉国际。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这三家信用评级机构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称“NRSRO”,同时规定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要在美国发行证券,首先得获得这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近三十多年的进展,美国的这三家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建立起了其国际霸主地位。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在世界上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普涵盖了37%的银行和78%的公司,惠誉公司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他们的评级意见是发债人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决定着融资成本的走势;他们对国家和地区的评级影响其所有机构对国际金融资本的利用;甚至国家和地区金融稳定也因他们的意见而发生震撼。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革新开放的产物。经过二十多年的进展和市场洗礼,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就收购了中国信用评级业的3家龙头企业,制约了我国2/3以上的信用评级市场。目前我同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进展。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国.直接或间接以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由此。在一定作用上由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已经丧失了金融资产定价权。

二、争取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迫在眉睫

目前西方评级机构完全制约着国际评级市场的话语权。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它们在国际金融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通过给予发达债务经济体高信用评级使它们可以持续用低廉的融资成本,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时候仍然能够通过借新还旧维持其高消费,导致国际信用系统失衡。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增加提供主要动力的进展中国家,由于其信用级别被美国评级机构人为压低,在国际金融市场作为债务人进行融资时往往需要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而它们作为债权人在向发达国家提供信用支持以维持脆弱的国际信用系统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还要承担发达债务经济体巨大的信用违约风险。这种不合理的信用评级格局为向发达债务经济体进行利益输送提供了便利。可以肯定的是,美国评级机构拥有的国际资本市场绝对话语权大大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为美国的企业和经济进展带来了好处。
由此信用评级话语权对中国社会进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信用评级是国际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机制的制高点。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包括央企在境外发行的美元、欧元债务,以及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公司债券所确定的发行利率均参考的是三大评级的评级。三大评级机构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长期无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压制我国的信用等级,为此我国要在国际金融市场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信用评级是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的战略制高点,谁制约了信用评级,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金融业的核心。信用评级必定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和技术进展核心信息。每个行业和企业的核心信息都是国家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些信息通过评级外泄,无异于给竞争对手提供了制约和威胁我们进展的武器,必定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西方的信用评级日益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的严重障碍。西方评级机构长期低估国内企业的信用能力,不仅增加了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争取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迫在眉睫。争取评级话语权其实质就是要掌握对信用资源的制约权和资产定价权,主导国际信用系统的革新,转变由债务国评级机构主导国际评级市场的不合理近况,构筑新型国际评级系统,反应国际信用联系进展的规律和国际债权债务联系的最新变化,切实维护新兴市场债权国的正当权益,保障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主体的投资安全,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健康进展。信用评级业应当被放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的地位去认识,信用评级业越发达,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转就越有保障,而在国外评级机构试图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应树立金融安全观,把联系国家金融安全的钥匙—信用评级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三、国内信用评级系统的缺陷

评级业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与迅速进展的国内债务市场和社会信用系统建设要求还不适应。
一是对信用评级的认识缺乏正确的理解。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1.长期以来国内的评级系统过于依赖西方评级方式,缺乏独立的深思和认识,即使经济危机的爆发将美国“老师”的缺陷暴露无疑,也很少有人去质疑他们的评级系统会给中国带来社会性风险,;2.对评级话语权在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理解不够,认为外国评级机构以合资不控股方式制约中国评级话摘自专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http://www.328tiBEt.cn
语权不会构成风险,或是对信用评级的本质理解过于浅薄,认为评级只是一般的服务;
二是国内的信用评级体制尚有缺陷。现国内评级市场的近况是评级机构过多、评级标准建设缺乏制度的保障、评级监管部门较多,而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中国评级体制还尚未提上政府的工作日程。评级市场需求是国家制度安排的结果,如果政府不把它设计为制度中的环节,那它就没有其市场地位。

四、中国信用评级系统的战略抉择

一是加速进展民族信用评级机构,把建立强大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国家金融系统优先进展产业,确保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信用经济的进展规律决定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历史地位,建立强大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国家应该制定优先进展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使评级机构领先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进展,才能建立起一个符合客观规律,合理的金融系统架构,保证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进展。
二是建立国内信用评级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为了加强对信用评级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应建立自律性的信用评级组织,成员是国内各大评级机构,其主要职责是,(1)制定国内统一的评级管理规则;(2)制定国内评级标准;(3)协助各家评级机构规范评级策略(4)组织探讨本地区信用风险形成的特殊性(5)指导各成员机构做好评级,并协助有关部门搞好评级机构的资料审查和日常业务管理。
三是严格制约外资机构对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持股比例,且不能直接或间接制约合资企业的经营权。
四是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国家监管,建立国家信用评级系统的管理体制。国家信用评级系统管理体制设置应满足:统一调动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组织信用评级科技攻关;保障信用信息安全;构建评级环境;实施有效评级监管等重要职能的履行。
人类社会正面对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信用挑战:信用资本化导致信用过度扩张;滥用信用导致信用泡沫化;信用全球化导致信用风险在世界的传导;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联系破坏和危机频发……已有的经济学论述和实践成果难以对如此复杂的全球性信用不足做出正确的诠释。我国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应紧紧抓住这一难逢的历史机遇,遵循信用评级业进展规律,不断进行适合中国信用系统建设的论述革新和实践探讨,无疑将为中国信用评级系统、乃至金融系统的建设掀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蒋霖东.谁能阻挡“标准普尔”-浅谈信用评级业的近况和不足.经济视点.2011.8.
汪蔚.在竞争中扩大我国的国际评级话语权.金融经济.201

1.12.

[3]郑良芳.必须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信用评级系统.征信.2010.28(5).
[4]杨丽.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强中国信用评级业进展探析.中外企业家.2010.10.
[5]关建中.中国信用评级系统的战略抉择.经济参考报.2010.7.8.
[6]关建中.对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再认识.金融时报.200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