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达/掌握知识矩阵知识生成转化路径与方式探讨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摘 要:通过考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三种划分标准,依据中文语境/语义将其梳理成递阶三层结构;发现半个世纪以来被学术界忽略的波兰尼是否已表达标准具有二维性,并以此为标准构造了表达/掌握知识分类矩阵模型,揭示出非波兰尼隐性知识和非波兰尼显性知识的客观有着性;利用表达/掌握知识矩阵重新剖析了知识生成/转化中呈现出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方式,改善了野中郁次郎教授的SECI螺旋模型。
关键词:知识划分标准;表达/掌握矩阵;非波兰尼隐性知识;知识生成转化路径与方式
1008-2670(2012)03-0005-04

一、隐性知识的三种界定

(一)隐性知识界定有着的不足

英籍犹太裔学者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在《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1];其后,因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2]一书成为“经典之作”(德鲁克的评价),而致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成为知识管理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学术界对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的含义和范围始终没有统一的界定,这必定导致对所谓隐性知识的相关探讨陷入混乱状态[3]。
考察一下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源于:会计毕业论http://www.328tiBEt.cn
哪个学科,某个学术概念的首创者对该概念的界定或者由本人修正、改善甚至扬弃,或者被他人修正、改善甚至革命。例如,微积分中的极限概念[4],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5],惠更斯的光的波动概念[6],牛顿的时空概念[7],欧几里得的平行线公设[8]等。由此,我们不必拘泥于波兰尼、野中郁次郎或者其他大师级学者关于隐性知识的界定,而应该把握隐性知识概念的实质和中文语境中的表达习惯,重新界定并解释隐性知识。

(二)划分显性/隐性知识的三种标准并不一致

学术界通常认为,著名学者利用了“已表、易表、可表”三种标准来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9]。例如,德鲁克(P.H.Durcker)利用“可表的标准,即某项知识是否可以用系统的语言或编码化方式表达出来”来划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10];野中郁次郎却用“易表的标准,即某项知识是否容易用系统的语言或编码化方式表达出来”来划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2];波兰尼则利用是否已经被表达的标准来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1]。我们认为,这些标准并不一致,甚至不是自洽的标准。由此,应该深究其间的相互联系和每种标准的内在一致性。

(三)三种划分标准构成递阶三层联系

如果依据中文语境中“已表、易表、可表”三个词汇的中文语义,显然只有“可以表达的知识”才谈得上“容易与不容易表达的”不足;而且以目前来看,只有“容易表达的”知识,才会含有“已经表达的”和“尚未表达的”这样两种状态;而那些被认定为“不可以表达的知识”,即德鲁克作用上的隐性知识,已经谈不上“容易表达”还是“不容易表达”的划分了。至于野中郁次郎认定的那些“难以表达的知识”,即野中作用上的“隐性知识”,至少以目前来看,应“尚未表达出来”。由此,本论文认为,“已表、易表、可表”三种标准划分出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不一致的,而是如图1所示的递阶三层次联系:即德鲁克划分中的显性知识中包含着野中郁次郎划分中的隐性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划分中的显性知识中又包含着波兰尼划分中的隐性知识。
图1 三种显/隐性知识标准中的隐性知识无论是波兰尼隐性知识,还是野中隐性知识,都是容易理解的。而德鲁克隐性知识是否真正有着,就远远不是那么清晰可辨与容易理解的了。不过,德鲁克隐性知识的确有着会计专业学科论文。例如,大爆炸论述认为,目前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开始于18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那么,那次大爆炸以前是什么状态呢?对此,科学一无所知,而且可能永远是一无所知。不仅如此,对于大爆炸之后的最初的1%秒内究竟是什么状态,科学也是一无所知。因为,那时的温度超过摄氏10000亿度,电子、质子和其他粒子根本不能有着。人类迄今还没有任何一门已知的科学可以描述如此高温状态中的现象,人们只能将其归之为一种“纯能量”状态,是一个充满电磁辐射的致密的宇宙。其实,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彼得?拉塞尔在其《觉醒的地球》一书中的上面陈述的表述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连电子等基本粒子尚不有着的状态下,真的有着电磁辐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波兰尼划分的疏漏及表达/掌握知识矩阵的建构

(一)波兰尼划分的疏漏

如前所述,波兰尼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1]。由这一界定可知,波兰尼本人的知识观有着内在矛盾。因为,当他以内涵上下定义时,是基于“某项知识是否已用编码化方式表达出来”予以判定的[1],他把已表达的知识称作为显性知识,而将尚未表达的知识称作为隐性知识。但是,当他以外延上例示隐性知识时,并没有坚持上面陈述的单一的已表标准,而是下意识地又增加了一个“掌握”或“不掌握”[1]的标准。换言之,他利用的是双重定语,即“没有被表达的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标准。在中文语境中,这就意味着既有可能有着着没有被表达的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未曾掌握的知识,也有可能有着着已表达而未被掌握的知识。
以1958年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范文。以未见有文献指出波兰尼划分中内涵定义与外延定义中的双重标准不足。很显然,这正是有着一种“已公开表达但未被该领域专家学者掌握的知识”的典型个案。
(二)表达/掌握知识矩阵:波兰尼划分的改善论文摘要:如果我们依据波兰尼知识分类的表达/掌握双重标准或二维标准,则可将知识依据其表达维划分为已表达状态和尚未表达状态,依据其被掌握维划分为掌握态和未掌握态,以而可建立起图2所示的知识分类矩阵。
知识I:处于该矩阵子块中的知识已被他者表达,但未被主体“我”掌握。这是波兰尼未曾深究的显性知识,我们称之为非波兰尼显性知识毕业论文范文会计。由于知识本身已被表达,所以它是可言传的,可以而且容易经过所谓的教育/学习而掌握,这是个人、团队、组织、组织间可获取的知识库。
知识II:处于该矩阵子块中的知识既未被表达,也未被主体掌握,可称之为非波兰尼隐性知识,属于深度隐性知识。例如,一位刚开始学习或尝试学习一段时间,但骑自行车还时不时摔倒的人就处于这种知识组合态。
图2 基于表达/掌握两维构建的知识矩阵及行为者分布知识III与知识IV:处于这两个矩阵子块中的知识,就是经典的波兰尼隐性知识和波兰尼显性知识。
如果以波兰尼偏好源于:会计专业毕业报告http://www.328tiBEt.cn
的骑车为例,则有着图2所示的骑车者分布。

三、基于表达/掌握知识矩阵的野中案例中知识生成转化路径与方式

野中和竹内关于松下公司开发烤面包机的案例是知识管理中探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机制的经典[2]。如果用本论文构建的表达/掌握知识矩阵重新剖析这一经典案例,则可以绘制出图3所示的知识生成转化路径/方式模型财会本科论文。
在元初态的生活/实践场中,有着着有多种知识的人和组织,但不有着烘烤高质量美味面包的机器及相应知识的人。在这一状态中,有着很多面包师(A),由松下公司的田中郁子等人组成的团队成员(B)以及大量的消费者(C)。无论哪种人在烘制美味面包技术知识方面都处于“未表达,未掌握”的非波兰尼知识状态。面包师(A)中的某人在通过“干”中的试错法而渐悟,或者由于灵感而顿悟,产生了大阪国际饭店的首席面包师。他掌握着无法言传的烘制美味面包的技术,成为拥有“绝活”的“诀窍者”(其实更精确的中文表述似应为“绝窍者”,而不是“诀窍者”),而有了核心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干中会”是波兰尼隐性知识的生成途径,而渐悟或顿悟是两种基本方式。
当松下公司开发烤面包机失败了几次之后,成立了一个包括田中郁子在内的学习团队,拜大阪国际饭店首席面包师为师。经过双方不断地观摩/演示与深度会谈,历经不同的演练历程,只有田中郁子脱颖而出,她领悟了首席面包师的绝窍而形成了显性知识1。当然,这个领悟并不一定是基于首席面包师的原汁原味的绝招,更有可能像是两种语言中的互译一样,是一种“意译”,甚至“误译”,或者如诠释学论述中的解释,是一种“视域融合”[11],也有可能是一种“误读”,而这种“误读”有可能是无意的误读,也有可能是有意的误读,有如王国维先生有意识地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术语来评论屈原精神[12]。这里的“误译”、“误读”,或者所谓的“视域融合”,正是知识转化革新的基本路径与方式。本论文认为“练中会”中极有可能有着(1)复制;(2)领悟;(3)形异神合;(4)形同神异(误读、误译、视域融合)等多条具体路径。
这时,田中郁子(B1)可以用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B2)进行交流,而B2也可以探询的方式与田中郁子(B1)交流,在互动中可以使B2渐悟而获得新的显性知识2。
至此,还有着两个不足需要探讨:(1)田中郁子的显性知识1与首席面包师的隐性知识是否一致?(2)田中郁子的显性知识1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显性知识2是否一致?在野中/竹内案例中,这两个不足均可以经由消费者(C)通过口感品尝实践检验面包质量/滋味来解决。当然,消费者是无须问上面陈述的三种知识,即首席面包师的波兰尼隐性知识、田中郁子和团队其他成员各自的波兰尼显性知识是不是具有一致性的。他们只检验感受到的生活质量,而无需掌握手工或机器烘制面包的技术知识,因为他们只是非波兰尼显性知识的承载者。

四、结 论

(1)考查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三种并不一致的划分标准,即德鲁克可表标准、野中郁次郎易表标准与波兰尼已表标准,以中文语境/语义角度剖析,三者之间是嵌套联系,故可将其归结为三层递阶结构;
(2)揭示出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一直忽略了波兰尼已表标准的非单一性,它隐含着另一个标准,即是否被掌握。基于此,构造了表达/掌握知识分类矩阵模型,揭示出非波兰尼隐性知识和非波兰尼显性知识的客观有着性。这就为更深刻地揭示知识生成转化的路径和方式奠定了概念基础与工具;
(3)利用表达/掌握知识矩阵,以全新的视角剖析了野中/竹内关于田中郁子团队开发烘烤面包机经典案例中的知识生成与转化,提出了知识生成/转化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方式、新策略,全面彻底地变革了野中郁次郎教授的SECI螺旋模型[2]。
参考文献:
[1]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NONA I,T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李作学.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克莱因M.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评述(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赫尔内克.原子时代的先驱者[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派克.爱因斯坦的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姆洛迪诺夫.几何学的故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9]张莉,和金生.隐形知识显性化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9(6):98-100.
[10]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叶嘉莹.阅读视野与诗词鉴赏[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89-293.
[12]洪汉鼎.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下)——伽达默尔思想晚年定论[J].河北学刊,2006(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