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法之“所得”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8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所得税制度首创于英国,英国被称为“所得税的母国”。同传统的商品税和财产税相比,所得税制度的确立较为晚近,但其发展甚为迅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越来越离不开所得课税这一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企业所得税是所得税的一种,它是以企业为纳税人,以企业一定期间的所得为征税客体,以应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有的国家可能称之为法人税、公司所得税等。中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创建受欧美和日本等国影响,始于20世纪初,是我国的主体税种之一。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征企业所得税,它至今仍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重要的主体税种。所得税建立在所得概念上,而所得概念之无法明确,也是所得税法的主要困扰,目前各国法律基本上都缺乏对所得概念的界定,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也回避了这个问题,在对税法上的所得进行研究时,发现理论上对所得、应税所得、总所得、一般所得等概念区分不明;在对所得或应税所得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往往又引入税法上所得的实务形态——应纳税所得额,以果解释因,有逻辑混乱之嫌;在阐述税法学所得概念的时候,有将税收学、税法学所得混淆的情况出现。郑玉波先生认为,“无法律无罪,无法律无罚”之罪刑法定主义与“非依法律无赋税”之税收法定主义两者,“实为今日法治主义之两大枢纽”。“有税必有法,无法则无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组织形式日趋多样,所得表现形式十分纷繁,为了能够依据税收法定主义,使企业所得税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分配公平,在法律上明确企业所得税之“所得”含义就十分有必要。本文通过研究企业所得税法上的所得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对所得的研究现状之后,认为所得在税法上的映射应该就是应税所得,应税所得是税收客体,是征税对象,是所得理论在税法上的体现与应用,是概括性概念,“反映的是表彰纳税能力的商品、所得、财产等物的要素,属于整体上和定性层面的对象”,其实它比较模糊,无法实际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所以又引入了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税基。税基又称计税依据,是指根据税法规定所确定的用以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是基数,它是征税对象在量的方面的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对应税所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应税所得来源不局限于资本与劳动,它体现为除了精神收益以外的货币和非货币的任何形式并应当是被清楚实现了的所得,它既包括连续性所得也包括偶然性所得,而且不局限于用合法手段获得的合法收益和财产。企业所得税法顾及到在税收实务中,企业所得税所得的具体数额经常会因为企业所得税的扣除、不予计列项目、税收优惠措施、特别纳税调整措施等有一些调整。不予计列项目多为各国政府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本文重点介绍了扣除、税收优惠和特别纳税调整措施这几种影响所得的制度及一些具体的情形,并联系我国实际情况,进而对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如何适当调整、规范所得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明确所得概念,厘清相关概念;引入“资本利得”概念,适当扩大所得内容;规范税收优惠,增加社会目的的税收优惠;改善计税方法,完善税源监控体系等。关键词: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应税所得
本文由http://www.328tibet.cn整理提供,需要可以联系人员哦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摘要4-6Abstract6-10引言10-12一、 企业所得税法的产生与发展12-16(一) 企业所得税法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12-14(二) 企业所得税法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14-16二、 研究企业所得税法之“所得”的意义16-20(一) 研究企业所得税法之“所得”是保护纳税人财产的要求16-17(二) 研究企业所得税法之“所得”是正义国家利益平衡的要求17-18(三) 研究企业所得税法之“所得”是法律规范明确性的要求18-20三、 对“所得”概念的研究20-28(一) 所得的理论成果20-24(二) 税法上的所得构成24-26(三) 对法律条文中“所得”概念及相关概念厘清26-28四、 企业所得税法上“所得”的特点28-31(一) 应税所得来源不局限于资本与劳动28(二) 应税所得体现为除了精神收益以外的货币和非货币的任何形式28-29(三) 应税所得应当是被清楚实现了的所得29(四) 应税所得既包括连续性所得也包括偶然性所得29(五) 应税所得不局限于用合法手段获得的合法收益和财产29-31五、 企业所得税法之应税所得的主要内容31-34(一) 经营性所得31-32(二) 资本性所得32-34六、 企业所得税法中对“所得”的调整34-40(一) 法定扣除项目34-35(二) 税收优惠35-38(三) 特别纳税调整38-40七、 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之“所得”的建议40-44(一) 明确“所得”概念,厘清相关概念40(二) 引入“资本利得”概念,适当扩大所得内容40-41(三) 规范税收优惠,增加社会目的的税收优惠41-42(四) 改善计税方法,完善税源监控体系42-44结论44-45参考文献45-47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7-48后记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