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外资企业抢夺了我国研发人才吗?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4-15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运用2004—2007年《大企业集团》年鉴中按行业划分的劳动工资数据,浅析【会计论文】了内、外资企业的工资差异。研究,外资企业从业人员和非研发人员的劳动者酬劳低于内资企业,但其研发人员的劳动者酬劳则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研发人员较高的劳动者酬劳引致了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但反向流动并未削弱内资企业的研发能力。“引资途径的转变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这一政策倡议。
会计论文范文词:外资企业;内资非国有;工资差异;研发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2-0090-07

一、【会计论文】的

工资收入是我国劳动者收入的组成。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市场环境下,工资差异【会计论文】的性,高工资成了吸引人才的手段。众多学者考察了革新开放以来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所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行业差异引致上述差异的理由。但少有文献到我国工资差异的另表现,即工资决定的制差异。我国市场上着多种制单位。《大企业集团》年鉴的划分,我国企业的制形式按登记注册类型共划分为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他类型企业这九种类型。我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滞后,尤其是形成供需变化的市场机制,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因而也就的劳动力决定的制差异[1]。
文献将我国经济类型简单划分为国有经济、内资非国有经济、外资经济这三种类型,浅析【会计论文】了这三种经济类型间的工资差异。盛仕斌和徐海次工业普查的企业数据浅析【会计论文】国有经济的劳动者酬劳高于除股份制经济外的内资非国有经济,而外资经济的劳动者酬劳则要高于国有经济除股份制经济外的内资非国有经济[1]。史晋川和赵自芳2001—2003年全国工业行业数据浅析【会计论文】国有经济的劳动者酬劳高于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而外资经济的劳动者酬劳则要高于其他非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内的内资经济[2]。包群和邵敏运用1998—2006年《劳动统计年鉴》中的劳动者酬劳数据浅析【会计论文】外资单位劳动者酬劳最高,国有单位次之,而内资非国有单位的劳动者酬劳最低[3]。
,对于“外资企业支付的工资论文格式范文高于内资企业”这一【会计论文】,国内学者了较为一致的论文范文,即外资企业支付的工资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较高的工资其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4]。国外学者对该【会计论文】的研究也了的论文范文,如Katz[5]、Globerman[6]、Aitken等[7]、Velde和Morrissey[8]等。与已有研究相比,的改善:
,将企业从业人员按就业性质的不同划分研发(R&D)人员和非研发人员,比较两种从业人员下内外资企业的工资差异。低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比较高,因此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市场环境下,对低收入群体(指非研发人员)工资变化的研究及外资企业在所扮演的角色浅析【会计论文】无疑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大企业集团》年鉴中了我国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共6个行业按经济类型划分的企业集团的劳动工资数据。则将该数据浅析【会计论文】每一行业内内外资企业间研发人员与非研发人员的工资差异,并行业间的比较。
再次,在前文浅析【会计论文】论文范文的上,就“外资企业论文格式范文抢夺了我国研发人才”这一热点【会计论文】了较为细致的浅析【会计论文】。以工业行业为浅析【会计论文】,《大企业集团》年鉴统计数据,浅析【会计论文】2004—2007年我国工业行业确实研发人员由国有企业流向外资企业的反向流动,且国有企业研发人才流向了外资企业,同时也有向内资非国有企业流动的趋势。但国有企业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并未削弱其自主研发能力。究其理由,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国有企业研发人员的流出并削弱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内资企业,反而推动会计论文范文了这企业加大研发,从而提高了其研发能力。此即FDI的“技术外溢”效应。
,“引资途径的转变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对于减缓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企业支付的工资论文格式范文高于内资企业

工资是吸引人才的激励,这里考察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工资差异。也将我国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为国有企业、内资非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三种类型,其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共两种子类型企业,内资非国有企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类型企业共三种子类型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四种子类型企业。国有企业、内资非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就业与工资数据均是相应子类型企业数据加得。浅析【会计论文】的数据来《大企业集团年鉴》,该年鉴了2004—2007年我国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指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的领导体制,规模、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联合组织或企业群体组织。我国《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企业集团母公司的注册资本须在5 000万元人民币,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须在1亿元人民币。按母公司登记注册类型分类的劳动工资指标统计数据。企业集团单位数在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中所占的很小(仅约为0.08%),但其具有的规模和较好的经营管理,企业集团仍具有的影响力,其经济对企业也具有的示范作用。以工业行业为例。2004—2007年工业行业企业集团单位数仅平均约占工业企业总数的0.61%,但却创造了整个行业平均约40.15%的产品销售收入,企业集团的市场制约力很强。因此,选择企业集团浅析【会计论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企业集团年鉴》中了我国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共6个行业按经济类型划分的企业集团的劳动工资数据。因此,也选取这6个行业浅析【会计论文】。表1和表2列出了2004—2007年上述六个行业不同制类型企业集团不同性质从业人员的平均劳动者酬劳,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个行业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为零,这两个行业企业集团中并外资资本注入。
由表1和表2可知,除了农、林、牧、渔业外,其余5个行业均能论文范文:国有企业集团的平均劳动者酬劳要高于内资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且外资企业支付的劳动者酬劳有低于内资企业的趋势。农、林、牧、渔业行业中,国有企业的平均劳动者酬劳低于内资非国有企业。把农、林、牧、渔业行业看作是“传统部门”,其余5个行业看作是“现代部门”[9],则这即意味着2004—2007年我国传统部门中内资非国有企业的工资要高于国有企业,而现代部门中内资非国有企业的工资却要低于国有企业。




将企业集团从业人员按其就业性质划分为研发人员s与非研发人员u两大类,则企业集团从业人员平均劳动者酬劳分解为研发人员平均劳动者酬劳ws与非研发人员平均劳动者酬劳wu的加权平均,即w=[s/(s+u)]ws+[u/(s+u)]wu,则不同类型企业集团的工资差异就转化为不同类型企业集团研发人员与非研发人员的工资差异就业结构的差异。为此,计算出2004—2007年上述三大类型企业集团研发人员与非研发人员的平均劳动者酬劳,计算结果仍见表1和表2。
先看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劳动者酬劳为零的三个行业,即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三个行业有企业研发人员的平均劳动者酬劳高于内资非国有企业,而对于除工业行业外的其他两个行业,也能该论文范文。工业行业国有企业研发人员的平均劳动者酬劳低于内资非国有企业,与5个行业情况恰好相反。工业行业中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平均劳动者酬劳高于内资企业,批发和零售业与房地产业两个行业有企业研发人员平均劳动者酬劳最高,内资非国有企业次之,外资企业最低。
农、林、牧、渔业有企业非研发人员人均劳动者酬劳要低于内资非国有企业,而5个行业有企业非研发人员人均劳动者酬劳高于内资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内资非国有企业又高于外资企业。
由浅析【会计论文】可知,即使在同一行业(农、林、牧、渔业除外)内,国有企业集团的平均劳动者酬劳要高于内资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且外资企业支付的劳动者酬劳有低于内资企业的趋势。非研发人员平均劳动者酬劳的制差异也着相同特点【会计论文范文】。引资最大的工业行业,其外资企业研发人员人均劳动者酬劳最高,内资非国有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最低。
因此,论文范文,2004—2007年外资企业从业人员、非研发人员的平均工资都低于内资企业;内资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非研发人员的平均工资都低于国有企业。该论文范文,即农、林、牧、渔业。
工业行业中外资企业研发人员人均劳动者酬劳最高,内资非国有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最低;除工业行业外的其他5个行业有企业研发人员劳动者酬劳最高,内资非国有企业次之,外资企业最低。
本节的论文范文与盛仕斌和徐海[1],史晋川和赵自芳[2]等文献的论文范文并不一致。这两篇文献浅析【会计论文】的样本期间为1995年和2001—2003年,而浅析【会计论文】的样本期间为2004—2007年。邱立成和王自锋[10]等文献,该文献浅析【会计论文】的样本为,1994—2003年我国27个省市的面板数据。
外资的会提高我国内资部门的工资,即FDI的“工资溢出”效应,包群和邵敏[3]也浅析【会计论文】2001年,国有单位与外资单位劳动力的平均劳动酬劳已经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因此的论文范文看作是FDI的“工资溢出”效应的结果。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员工的利益,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员工工资、福利、保险等的标准,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员工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同行业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按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120%—150%确定),职工福利、保险参照国有企业执行。但在“复关”和“入世”谈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我国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员工工资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自行决定员工工资。这样,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在自行确定员工工资、福利标准时,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裕、是非熟练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条件,任意压低劳工标准。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则迁就外商投资企业,对其降低劳工标准的缺乏监管,这也导致了外资企业较低的工资。

三、外资企业论文格式范文抢夺了我国的研发人才

发展中东道国吸引外资的理论支持即技术外溢理论。而外资企业对东道国内资企业产生技术外溢的途径即人员流动效应。外资企业会对其雇佣的东道国员工更多的员工培训与技能训练,当外资企业培训的熟练员工向内资企业流动或是自主创业时,将增加东道国熟练劳动力的供给。但一般外资企业的劳动者酬劳高于内资企业,学者外资企业培训的员工并不会向内资企业流动,相反却会出现更多的熟练劳动力中所提及的“研发人员”亦属“熟练劳动力”的统计范畴。
向外资企业流动的现象。如张小明数据跨国研究机构抢夺我国研发人才,我国企业科技研发人才流失[11];董书礼就短期来看,跨国公司R&D机构的条件十分优越,吸引了大批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骨干,形成了国内R&D人才向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单向流动[12];Gordon和Li对的实证研究国有企业熟练劳动力流入外资企业的现象[13]。本节即该【会计论文】,《大企业集团年鉴》数据较为严密的浅析【会计论文】。样本期间内工业行业外资企业集团从业人员数平均约占全部行业外资企业集团从业人员数的87%,即绝大的外资了工业行业,因此本节选择工业行业浅析【会计论文】的。
本节将研发人员由内资企业流向外资企业的流动称为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这里所指的“反向流动”,在内资企业就业的研发人员离职后流动至外资企业,也劳动力市场上新增的研发人员以相对更大的比例流向外资企业。
假设第t期内、外资企业研发人员数为a1和a2,且假定第t+1期时二者的增量为b1和b2。b1/a10),即发生了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为了便于浅析【会计论文】,将该不等式作如下变换:
b1/a1即当与第t期相比,第t+1期时内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下降,而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上升时,则称第t+1期发生了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
将工业行业企业集团研发人员按其所在企业的制类型划分为两类:内资企业研发人员和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并计算两种类型研发人员在行业研发人员总数占比,计算结果见表3所示。对于工业行业而言,2004—2007年平均约98.31%的研发人才了内资企业,而在外资企业就业的研发人才只占行业全部研发人才的1.69%。2004—2007年行业内资企业集团研发人员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从99.42%降至98.31%,降幅为1.7%;与之相应地,外资企业集团研发人员占比呈不断上升趋势,从0.58%升至1.69%,升幅高达289.79%。由式(1)可知,2004—2007年我国工业行业的确出现了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现象,更多的研发人员流向了外资企业。观察表1,2004与2005年中工业行业外资企业研发人员人均劳动者酬劳高于国有企业,但却低于内资非国有企业,为了验证工资差异对研发人员流动的影响,本节再将内资企业区分为国有企业与内资非国有企业两种类型,然后再计算研发人员在行业占比,计算结果见表3的两行。

[1]


2004—2007年我国工业行业国有企业集团研发人员的占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内资非国有企业集团研发人员的占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可知,样本期间内我国工业行业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在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而内资非国有企业并研发人员流向外资企业的现象。国有企业研发人才流向了外资企业,同时也有向内资非国有企业流动的趋势,但2005年以来更多地流向了外资企业。该论文范文与国内一些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北京市经贸委曾对工业系统的150户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论文格式范文调查,结果,这些国有企业1982年引进的、具有大学学历人员的流失率高达64%,大流向了外资、合资企业。而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人才工作十大【会计论文】的研究,已有来自14个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6%。
为了与此形成对照,本节还选择外资企业研发人员人均劳动者酬劳低于内资企业的房地产业比较浅析【会计论文】。计算2004—2007年我国房地产业内、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在行业全部研发人员占比,样本间内该行业内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发生变化,占比值为94.12%,而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则维持在5.88%的上。可知,样本期间内我国房地产业并发生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前述论文范文可知,研发人员反向流动的产生机制是工资的多寡,研发人员向外资企业流动是受其高工资的吸引。
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现象表示了担忧,如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会削弱我国内资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张小明内资企业研发人才的流失会加重国内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我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为100∶7,远低于日本、韩国的100∶1000[11]。董书礼国内研发人才的流失会使国内的研发能力遭受损失,国内的研究积累也有可能人员的流动而被带入外资企业,从而对这些国内企业造成极大的,加剧我国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和产业空心化[12]。如此,需的是,我国的一些科技统计指标值低于日本、韩国等发达,这些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却是不断上升的。计算2004—2007年我国工业行业分制类型企业集团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计算结果见表4所示。
将表4与表3研发人员与从业人员的比值比较,工业行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高于全部内资企业的平均。2004—2007年工业行业发生研发人员反向流动的国有企业研发人员与从业人员的比值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王红领等[14],上升趋势则意味着国有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这样本期间内,与国有企业相比,外资企业的高酬劳吸引了更多的研发人员流入,但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并未削弱国有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之所以出现研发人员反向流动与内资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共存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外资企业的加剧市场竞争起到了对内资企业重新洗牌的作用。在重新洗牌的中,那些研发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或破产,或被外资兼并,但留下的企业变得强大了[15]。推知,2004—2007年我国工业行业国有企业研发人员在行业研发人员总数中占比的下降,绝大还是要归因于一些被淘汰的国有企业研发人员的流出。而这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并削弱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内资企业,反而推动会计论文范文了这企业加大研发,从而提高了其研发能力。此即FDI的“技术外溢”效应。

四、论文范文与政策含义

运用《大企业集团》年鉴劳动工资数据,将我国企业集团按制类型划分为国有企业、内资非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三大类型,浅析【会计论文】了内、外资企业的工资差异,并对工资差异所引致的研发人员反向流动【会计论文】了较为细致的浅析【会计论文】,如下论文范文:
其一,除了农、林、牧、渔业外,其余5个行业国有企业集团的平均劳动者酬劳要高于内资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且外资企业支付的劳动者酬劳有低于内资企业的趋势。非研发人员平均劳动者酬劳的制差异也着相同特点【会计论文范文】。
其二,引资最大的工业行业中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平均劳动者酬劳高于内资企业,且较高的工资吸引了更多的研发人员由国有企业流向外资企业。但研发人员的反向流动并未削弱国有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反而出现了研发人员反向流动与内资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共存的现象,究其理由,FDI的“技术外溢”效应。
地方政府官员为更多的晋升机会而展开竞争。,地方政府把吸引区外资本的竞争,而与国内资本相比,则更加青睐于外商投资[16]。各地方政府在竞争FDI的中,依靠廉价要素(土地、劳动)和优惠政策,奉行“投资者利益至上”的原则,缺乏对外资企业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对外资企业过低的劳动力也并不约束,进而导致了我国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整体较低。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官员转变引资途径,取消竞争性领域经济成份性质设定倾斜政策的做法,放弃简单追求外商投资数量增长的政绩观,避开因地方政府对FDI的过度竞争而损害劳动者的利益,把引进外资与加强监管,对外资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要依法处理。这样,引资途径的转变可增加低收入群体(非研发人员)的收入。低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比较高,同时的生活保障也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的收入增长,会将大收入用作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文献:
[1] 盛仕斌,徐海.要素扭曲的就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1999,(5):66-72.
[2] 史晋川,赵自芳.制约束与要素扭曲——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浅析【会计论文】[J].统计研究,2007,(6): 42-47.
[3] 包群,邵敏.外资与制约束下的劳动力差异[J].国际贸易【会计论文】,2009,(7):97-105.
[4] Driffield,N.,Taylor,K.FDI and the Labor Market: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0,16(3):90-103.
[5] Katz,J.Technology Creation in Lati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M].New York: St.Martins Press,1987.
[6] Globerman, 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J].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7,6(2): 95-114.
[7] Aitken,B.,Harrison,A.,Lipsey,R.E. Wages and Foreign Ownership: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xico,Venezuela,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0(3-4): 345-371.
[8] Velde,D.T.,Morrissey,O. Foreign Ownership and Wages: Evidence from Five African Countries[M].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01.
[9] 姜磊,王昭凤.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J].财贸研究,2009,(1):1-7.
[10] 邱立成,王自锋.外国投资的“工资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评论,2006,(5):136-140.
[11] 张小明.跨国公司抢夺研发人才[J].国际人才交流,2005,(9):53-55.
[12] 董书礼.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与我国产业技术进步[J].科技论坛,2004,(2): 62-66.
[13] Gordon,R.H.,Li,D.D. The Effects of Wage Distortion on the Trans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1): 163-183.
[14] 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44-55.
[15] 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跨国公司的与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R].清华大学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Working Paper NO.2005007.
[16] 王文剑,仉建涛,覃成林.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的增长效应[J].管理世界,2007,(3):13-2

2.(责任编辑:于振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