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云南“十二五”发展之道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财经界》:“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云南经济社会了又好又快发展,是云南革新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请一下云南的做法?
王喜良:十一五期间云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成就,的做法、的成就用“六个新”来表述。

一、抓机遇,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我省面临的环境极其复杂,的成绩极其辉煌。
“极其复杂”表现在:一是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二是遭遇了低温冷冻灾害。三是地震灾害频发。四是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五是百年不遇干旱的发生。
“极其辉煌”表现在:“十一五”期间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了革新开放以来经济增速次超过11%达到11.8%的良好局面,经济建设了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八个翻番”的重大成就,开创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全新局面。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86万亿元,是“十五”的3.28倍(五年工业投资突破6000亿元,是“十五”的3.7倍),年均增长25.8%,高于“十五”期间的2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7%,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6.78个百分点,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粮食连续8年增产,2010年总产量达到1650万吨,农产品出口突破12亿美元,年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位。旅游二次创业成效,旅游业年总收入超过800亿元。金融运行稳健,全省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722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752元,工业增加值超过2604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80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33.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065元和3952元,年均增长8.1%和9.9%。

二、强后劲,设施建设新成效

云南设施建设滞后,历史理由,公路、铁路等发展较慢,导致云南的物流成本高达24%,高于全国平均6个百分点,多年来全省铁路出省货运日装车率不到20%,交通通达能力差,营运低,制约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掀起了设施建设的。在建铁路有11条,云桂铁路建成物流量可扩大6倍。2010年铁路运营里程达2500公里,在建规模超过2200公里;昆明新机场建设全面推进,全省机场总数达12个,位列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万公里,干线公路建设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600公里,居西部前列;农村公路建设亮点,乡镇公路路面硬化和建制村通公路将达到90%和98%,通畅和通达率较2005年提高了近1倍;水运港航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成绩,以“润滇工程”为的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加大,规划内的54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大型灌区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全省蓄水库容超过110亿立方米,五年新增12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系数达到48%;能源建设推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00万千瓦,煤炭产量近9760万吨;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工程开工建设;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成效。

三、保民生,社会事业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在都成效: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制约在6.08‰以内;二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制约在4.5%以内,5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6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770万人;三是教育的“两基”攻坚按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5年翻了一番;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覆盖面不断扩大。

四、重生态,“两型”社会建设新举措

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九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三峡上游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全面,滇池治理工作全面提速,洱海治理成果巩固提升;“长治”、“珠治”等水土保持工程进展顺利,全省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52.9%;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由18个县(市、区)扩大到44个县(市、区);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率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如期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削减到2

7.1万吨和50.1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到70%。

五、增动力,革新开放迈出新步伐

各项革新全面推进,桥头堡建设重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成品油价税费等重大革新顺利推进并了初步成效。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财税金融教育、收入分配、资源性产品等领域和会计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新迈出新步伐;昆明和红河综合革新、旅游产业、扩权强县、省直管县、统筹城乡发展等革新试点有序展开,发展动力和活力增强。桥头堡建设实质性进展,我省对外开放有望从末梢向前沿的转变;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省政府代表团成功出访次区域五国,云南参与合作的地位提升;积极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拓展与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领域;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步伐;与泛珠三角“9+2”区域、“长三角”他省区市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继续深化。

六、促和谐,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开创新局面

坚持分类指导、因族举措,把民族地区发展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民族团结、边境稳定、社会和谐。千方百计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重大工程全面,两轮“兴边富民”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是民族关系最为和谐、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少数民族群众实惠最多的时期。“平南”创建活动顺利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禁毒防艾工作成效,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和救援体系不断,抗灾救灾行动迅速,构建平安和谐云南成效。
《财经界》:“十一五”期间,云南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环境,却取了极其辉煌的成绩。请一下云南过去五年的实践经验?
王喜良:“十一五”是云南解放思想、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是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的五年,是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五年,是民生、惠民富民的五年,是锐意革新、扩大开放的五年,是民族团结、共创和谐的五年。
总结五年的实践,感到有六条经验:一是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要务,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二是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务实工作的精神相,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积极发展难题,全力以赴推进工作落实;三是始终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把产业培育经济工作的,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始终坚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会计论文】;五是始终坚定不移地深化革新扩大开放,努力制约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好沿边开放的优势;六是始终坚定不移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



《财经界》:成绩属于过去,云南“十二五”如何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
王喜良:云南在矿产资源、生物、水能等具有的优势,同时区位优势也比较。一是矿产资源。云南省资源总量居全国第6位,人均资源量是全国平均的2倍,己探明储量的92种矿产中,有35种储量居全国前5位,是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二是生物多样性。我省森林覆盖率超过50%,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却拥有全国68%的高等植物、70%的中药材和59%的脊椎动物等物种资源。三是能源资源。云南能源资源得天独厚,水能、煤炭资源储量。全省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9700多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0. 5%,居全国第2位;煤炭资源现已探明储量240亿吨,居全国第9位,2010年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占全国的3.2%和3%,均居全国第13位。四是区位优势。云南地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部,向东可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相连;向北可通向四川和中西部腹地;向南可建设泛亚铁路东、中、西三线直达河内、曼谷、新加坡和仰光;向西可经缅甸直达缅甸皎漂港、孟加拉吉大港沟通印度洋。云南(经缅甸)到达印度边境仅有300多公里,到孟加拉也500来公里,是通向东南亚、南亚的最便捷的陆上通道。
,在具有资源优势的上,云南设定了“十二五”发展的指标,这一指标可为“五增长、五优化、三制约、两同步、一确保”。
五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力争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总保持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
五优化:一是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轻、重工业,三次产业结构力争由“十一五”的15.3:44.7:40调整为12:46:42左右,轻、重工业由46.2:53.8调整为48.2:51.8左右;二是优化需求结构,力争使全省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60.2%、57.5%、-17.7%调整到54%、54%、-8%左右;三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产业领域的投资力度,力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50%,提高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的;四是优化制结构,力争非公经济年增2个百分点,达到50%左右;五是优化城乡结构,城镇化率力争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达到45%。
三制约:制约物价,总保持稳定;制约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制约在5%以内;制约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制约在

5.3‰以内。

两同步:努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酬劳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努力较快增长。
一确保: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确保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
,为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区域协调发展,《纲要》,“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的战略格局。
努力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全省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核心区域、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增长极。
努力将边境地区建设为全省兴边富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带。
努力将滇中核心城市群和滇西、滇东南、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等五个次级城市群打造带动各类中小城镇建设,推动会计论文范文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依托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磨憨辐射泰国曼谷、昆明至河口辐射越南河内、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四条对外开放经济走廊,昆明—昭通—成渝和长三角、昆明—文山—北部湾和珠三角、昆明—丽江—迪庆—滇川藏大香格里拉三条对内开放经济走廊,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物流中心布局,最大化发挥沿线地区经济潜力,逐步培育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纲要》了走有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道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科教兴滇,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创新型云南建设;强化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会计论文范文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云南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动会计论文范文社会和谐发展;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各民族繁荣;领域和会计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深化体制革新;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开创开放新局面等十个任务。
《财经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意见》,把桥头堡建设确立为战略,为云南扩大对外开放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创造了无限发展的空间。请一下云南是如何抢抓机遇,桥头堡建设?
王喜良:云南从和世界发展的战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布局和构建云南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深化开放意识、坚定开放决心、敞开开放胸怀、优化开放环境、开放、提升开放层次,以开放促革新、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开放促文明、以开放促开明,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做活沿边开放这篇大文章。来说,云南从六个建设桥头堡。
一是构筑大通道。外接东南亚、南亚,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综合交通体系、能源管线、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建设,开辟一条我国新的西向贸易通道,打通我国从西南方向联系世界、海路与陆路互为补充的对外贸易大通道,创造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打造大基地。发挥给予云南差别化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壮大烟草、电力、矿产、生物、旅游等支柱产业,培育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轻工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口加工贸易、清洁能源、新兴石油化工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努力把云南建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面向印度洋沿岸市场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三是培育大平台。在近年来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南亚商品展等平台建设良好成效的上,强化平台建设,从加强开放经济带建设、对内对外经济走廊建设、会展平台建设、巩固提升合作机制、构建金融平台、推进通关便利化等,为沿边开放开发更加有力的支撑,搭建起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三大市场的新的交易平台。
四是建设大窗口。立足于巩固发展好邻居、好伙伴关系的,以扩大对外交往、加强文化交流、推进教育合作、加强宣传合作等为,推进和深化同周边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多形式的人文交流合作,使云南向外展示中华文化、对内推介邻国文化、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国际友谊的友好交流窗口。
五是维护大团结。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摆在桥头堡建设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工程,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奋斗,繁荣发展,以发展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团结,以发展推动会计论文范文稳定,以发展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和谐,把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六是保护大生态。继续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思路,下更大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等工作,推进大江大河上游森林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和区域石漠化治理,加强跨区域生态合作,努力筑牢云南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会计论文范文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内的发展做出贡献。
云南将以革新创新精神推动桥头堡建设,构建“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空间生产力布局,即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以滇中为的六大城市群、七条对外对内开放经济走廊。,以滇中城市经济圈和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突破,努力将云南打造成我国通往印度洋的西向贸易通道、向西南开放的合作交流平台、连通内外的产业发展基地、展示中华文化和推动会计论文范文国际友谊的窗口、维护流域和地区生态安全的屏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