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计量模式必定选择:双重计量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27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认为双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计量(含摊余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和时代的越然选择。本文指出三点:首先,在财务会计中,双重计量是必定的选择;其次,本文对两种计量属性的特点作了详细浅析浅析;最后,通过IASB制定的IFRS 9发现了双重计量模式,特别是公允价值会计改善的曙光。

【关键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一、历史与时代的选择

如果把会计视为一个既服务于市场又服务于企业的工具,那么,每当市场经济发生变革,立足企业并面向市场的财务会计都会进行相应的变革,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规律。例如,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柯立芝总统实施政府不干预政策,使得市场经济自由化走到了极端。企业“自主管理”使会计变得无序,企业对外的财务报表充满了欺诈。以致当时美国火柴大王克鲁吉把这种财务欺诈说成是“保密”,并吹嘘其成功的秘诀竟是“保密(secrecy),更保密(more secrecy)和进一步保密(and even more secrecy)”,当时美国曾出现虚假的经济繁荣和审计无用,结果导致了1929—1933年的空前经济大危机。这场经济大萧条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由于不受任何干预,上市公司为欺骗投资人而制帐和提供虚假报表是非常普遍的。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才挽救了这场危机。为了重建资本市场,美国先后颁布了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并组建了监管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基于资本市场的监管需要(其目的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上市公司必须向市场传递真实而公允财务信息。在SEC的支持下,产生了对财务报表进行约束的机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公认会计原则(GAAP)”,使企业向市场参与者传递的财务信息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予以规范化。有鉴于大危机前,企业对会计弄虚作假的深刻教训,为了保证投资人能获得可靠又相关的信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且要求计量应建立在“可稽核的、客观的证据”(veritable,objective Evidence)的基础之上成为最佳的选择。凡是要进行一场革新,总要制造舆论。而舆论对革新的支持,往往对顺利实施革新起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推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GAAP也是如此。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推行按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公允的革新,就十分需要理论的支持。着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于1940年合写了经典会计名着《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在这两个不足上就给予了很大的理论支持。什么是“成本”(cost)?两位作者写道:“成本是会计中基础性数据,他们认为,会计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就因为“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处理的是客观确定的事实”。这样,历史成本用作财务会计的基本计量属性,不仅为会计与审计实务界所普遍接受,而且得到会计与审计理论界的高度支持。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问世前三年,着名的审计学家蒙哥马利(Robert H.Montgomery)在193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lA,即现在AICPA)的《主席报告》(Report of the President)中就强调审计师的责任是努力探求和说明企业的真相(This urge to find and tell thetruth)。

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在20世纪20年代,如上所述,美国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放任(极端自由化),导致会计数据与信息的虚假,它损害了无数投资人的利益,导致了经济的萧条和资本市场的崩溃,使美国政府从此觉醒。以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革新派,断然采取了一系列扑灭这场经济灾难的“新政”。其措施之一,是在严格监管的条件下重建美国的资本市场,坚决抛弃柯立芝对市场的不干预政策,逐步形成有管制(即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弄虚作假的公司会计也通过GAAP和独立的审计加以约束和梳理。其目的就是引导上市公司必须向市场传递真实而公允的信息,即向市场参与者提供透明的信息,坚决杜绝过去以所谓在“保密”的幌子下散布欺骗投资人的虚假信息,从而误导投资人的那种破坏市场公平公正的行为。会计和审计界之所以选择以历史成本为主要的计量属性,其根本理由就是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客观,其数据可以稽核!
由此可见,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被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所取代后,历史成本之所以成为财务会计与报表的主要计量属性,是真实的财务会计取代过去弄虚作假会计的必定选择。对财务报表要求“真实和公允”是旨在保证投资人在投资决策时有可靠的信息支持,从而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它也是二十年代美国企业会计基于自由放任而使会计虚假泛滥,为经济大萧条推波助澜得到的深刻教训。这一教训,貌似趋向保守,但却把会计信息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一坚持反映企业经济真实,坚持在编制会计报告中恪守诚信。怎样才能反映真实和恪守诚信?当时的会计理论家指出,只有以已确定的,即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为依据(它必须也一般具有可稽核的客观的交易证据),按照交易双方共同协商的成交(一般应为交易完成的市场)来计量并确认资产、负债和其他会计要素,才能做到这一点。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但已经是事实,过去的事实应不易篡改。历史成本代表过去的市场,但它是由交易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所共同商定的,所以不代表交易任何一方的主观利益和期望,这就排除了主观估计的可能(至少主观估计——如折旧和坏账备抵是典型的需要估计的会计事项——降到最低限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自从历史成本成为财务会计的主要(当然不是唯一)的计量属性以来,历经1938年至1979年约四十多年,伴随并服务于美国经济的复苏到繁荣,对经济发展一直起着显着的推动作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这一优点,是其他计量属性难以取代的。历史成本之所以能长久立足于财务会计计量领域而不至像过去的“现行成本”(current cost)仅在物价变动时期昙花一现,必有其存在的深刻理由。理由其实很简单,主要由于它能如实反映一家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成败的历史,基本上体现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真实而公允的要求,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一般不会对这种计量属性提供的信息产生信任危机(除非企业违反了会计的诚信职业道德,篡改真实的数据,编造虚假的信息,有意欺诈报表的使用者)。

我们这样来评估历史成本计量,不是美化这一计量属性而似乎无视方兴未艾的计量属性和公允价值的存在。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反映的主要是企业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并在账面上一直保持金额不变(即一般不进行后续调整)。这既显示它的优点,也暴露它的缺点。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财务会计不能无视市场的变动而陷入僵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少有两个方面使得历史成本穷于应付:一是不少市场参与者在决策时更希望求助于预测信息,而对历史信息不感兴趣。尽管真实的信息对所有决策者都有用,而相关的信息未必有助于每个决策者,但相关而并不可靠的信息仍然受某些决策者所偏爱。二是金融创新引起企业投资结构与融资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少企业的投资,尤其是金融企业的投资是买人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或者通过发行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在金融工具交易发生时,交易成本很小甚至初始成本为零,但其价值则随金融基础变量而变动,未来净结算时可能带来巨大的收益(表现为净流入),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表现为净流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就是价值波动很大,跟踪反映其价值变化即反映其价值的不确定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要求,也是现代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显然,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此无能为力。
正是市场经济呈现的两种变化,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问世,既增加了市场竞争的风险,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市场经济随着金融创新而进一步增加了不确定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于是应运而生。从公允价值最早应用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见美国FASB1991年12月颁布的FASl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逐渐引进到表内确认和计量(见美国FASB1993年5月颁布的FAS115“特定债权和权益证券的会计处理”和1998年6月颁布的FAS133“衍生工具与套期保值活动会计”)。在金融创新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财务会计所采纳,也是历史或时代的选择。会计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相关的属性,也是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是当金融危机来临之后,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效应,凡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投资都会因市场繁荣或衰退而升值或贬值;由于持有金融工具投资,特别是持有衍生工具投资比重较大的金融行业,遵循美国FASl57和其他有关准则的要求,凡按公允价值计量其“在交易中”和“可供销售”的两类证券投资,其价值大幅度地缩水。许多金融机构被迫承认“经营失败”,比如,世界知名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在2008年倒闭,对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震撼最大。于是美国金融界为此带头发难,攻击“公允价值会计”即“调到市价的会计”(Mark-to-market Accounting)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负有责任。FASB和SEC则多方替FAS157辩护。这场争论显然尚未结束。
我们同意美国SEC的观点,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并在报表中反映,是一种透明的,即反映持有金融资产的当时的市价(脱手)信息,并无弄虚作假,最多在缺乏活跃市场公开报价时采用了估计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它仍力求逼近市价,反映了当前的经济真实,它决不是也不可能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是:银行错误的信贷决策;不严格的风险制约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中止FAS157等于转移目标,嫁祸于公允价值会计。当然,公允价值会计也需要加以改善。


二、正确理解双重计量属性的特点

金融创新原本为了风险制约,但其发展,却同时演变为金融投机。这可能是在利益驱动下,人们为了追求高利润(高酬劳)而敢于冒高风险的结果。只要以竞争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存在,产生高风险与高酬劳的不同投资与融资方式的土壤就会存在。即使金融危机结束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金融创新也不可能消失,它将会在更健全的制约与监管下发展。
今后,在财务会计中运用双重计量进行确认与报告的模式仍然是大势所趋。就是说,在一个企业中,对于大多数的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仍然需要按历史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从而产生相应的历史的即实际的信息,而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可能包括某些有活跃市场的非金融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非金融产品以及一些按公允价值计量较为相关的交易如企业兼并、债务重组、长期资产减值和非货币换等)则仍需要按公允价值计量,从而产生相应的按当前脱手反映的预期信息。
在财务报告中同时并存两类信息,一般不存在什么不足。相反,还能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现在让我们较详细地浅析浅析一下两种计量属性的特点。

(一)历史成本计量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成本信息(或简称历史信息)的特点
历史成本计量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其计量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依据,计量的形成是交易双方认可的市场或交换(在达成协议时,双方从各自利益最大化出发,考虑到市场条件,未来的可能变化,通过反复协商最终形成双方皆可接受的互利双赢的);
第二,交易按这种完成后有一系列可以事后稽核的客观证据;
第三,这种过去的市场(交换)一旦据以进行交换,按这种取得资产的一方,就依此为资产的购置成本,除非使用、出售和转移,其成本长期保持不变,因而被称为历史成本;
第四,由于资产的历史成本不再同市场挂钩,因而无须在持有期间,每逢报告日要进行“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但若资产的成本已明显地高于当前的市价,可以进行减值测试。

(二)公允价值计量及其所产生的公允价值信息的特点
第一,以若干假定为基础,并允许估计。理解公允价值的定义就不像历史成本那么简单。如果从字面来理解,公允价值应是中立的、无偏向的市场。按FASB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不公允(unfair)”等于“不中立(non-neutral)”(见FASB Concepts NO.7,par.101),或者说,由于无偏见的必须由“市场最后裁定”(参见FASB Concepts NO.7,par.36“市场才是资产价值或负债值的最后裁决人”),或者说,公允价值应该是当前的市场,包括当前购入或入账(current entry price)或当前脱手(current exit price)。但是FASB和IASB在他们的FASl57和公允价值计量的ED中都明确公允价值是当前的脱手,并给予特定的定义“公允价值指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某项资产所能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

按照上述定义。公允价值基本上是当前的市场脱手。不过两个准则制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提出若干假定。例如:
假定1:市场参与者即买卖双方都是自愿,且不是关联方,双方均有能力也有意图长期持有所欲出售的资产或所欲转移的负债,以便耐心等待在主市场即最有利的市场上脱手,对出售资产来说,期望收到的最大化;对转移的负债来说,则期望支付的最小化。因此,双方都不会被迫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即不是指在恐慌的心理下(如因破产清偿而廉价)抛售资产,也不是在不公正下被迫转移负债。
假定2:定义中所说的脱手都是建立于预期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而不是现实交易(actual trarmaction)之上。所以讲出售资产时是用所能收到的来表述而不是指已收到的;讲转移负债时是用所愿意支付的来表示而不是指已支付的。
这个假定使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形成第一个明显的差异:前者以已发生的实际交易为对象,而后者以预期的而不是已发生的虚拟交易为对象。

假定3:定义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FAS157和IASB的ED都提出估计:
一级估计为:可观察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标价,如交易所的开盘价、收盘价和中间价,拍卖市场的出标价和投标价等,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应属于真正的公允价值。
二级估计为:所观察的活跃市场中的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标价,当然,应用时需进行必要的风险调整。如调整合理,仍可视为公允价值。
估计为:由企业按不可观察的、自行输入的变量如未来流量的折现值进行估计的。这是在缺乏市场公开报价的条件下一种不可避开的选择。
上述估计,可以认为,第一和第二级估计为具有活跃市场、可观察的、有公开报价的那些金融工具的当前脱手;而估计一般指没有公开报价,只能由主体按不可观察的自主变量来估计。在市场正常的情况下,应当最大限度地使用一、二级估计。只有市场已不正常,如在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市场不活跃和交易无序,才不能不采用估计。所以,FASB曾发表几个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SPS)如FAS-3、4等指南,指导主体运用估计,使之尽可能减少主观性。
第二,公允价值入账后并非一成不变。每当报告期,它必须按当时的脱手重新计量并确认由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或损失。除以预期交易为对象,允许按企业估计计量外,还需要在报告日进行后续计量并反映前后计量的差异——公允价值变动——或直接计入“损益”或允许计入“其他全面收益”(而最终还是影响企业的净资产),即确认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这又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不同于历史成本计量的重要特点。
对比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计量的特点之后,可以看到:一个是过去的,但却是比较真实可靠的(指历史成本信息);一个是预期的,但却是当前的市值信息。这两种计量属性都有不同的合适对象,因而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价值。


三、今后的展望

当今,全球经济已开始复苏。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2009年的GDP增长达到8.7%,率先并带领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考验后的迅速崛起备受世界的关注。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达到时(2008年)曾遭到全球金融界的责难。SEC和IASB都坚决抵制对公允价值无根据的指责,反对中止FASl57(2009年5月IASB还发布与FAS157趋同的ED),但承认公允价值会计必须改善。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景究竟如何?IASB和FASB如何改善?非常明显,正如本文以上所述,只要金融创新存在,公允价值会计就不会消失。今后的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双重计量并存仍将是一个长期并持续发展的态势。
公允价值计量与确认的主要领域,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金融工具(含衍生工具)与套期活动。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等方面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公允价值会计或双重计量(改善公允价值与历史(摊余)成本并用)模式的动向。
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动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业务,而运用双重计量,会使金融工具会计更为复杂,难以理解。如果需要改善,那就要先从简化金融工具准则人手,逐步形成全球一致的、以原则为导向的、更简化、更有可比性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尽管在现象上,似乎只是改善金融工具会计,而实质上是为全面改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行的财务会计提供一个新的典范。
我们高兴地看到:双重计量与确认模式的改善,已经在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上出现令人鼓舞的曙光。IASB率先进行上述改善的第一步,其标志是2009年11月由IASB发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

IFRS 9在最为关键的两个不足上进行了简化与改善,即分类与计量。过去的金融T.具(如IAS 39)将金融1:具分为四类,IFRS 9则简化为两类;过去的计量属性对为什么有的类别采用摊余成本而有些类别应采用公允价值并不明确,而现在,则进一步加以明确分类的原则与依据。
IFRS 9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简化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等三个方面:
(一)根据“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营业模式”(The entity’s business model for managing the financial assets)和“金融资产合同流量的特点”(The contractual cash flow characteristics ofthe financial asset)进行分类(指明了分类的原则与依据)。
第1类:主体经营模式的目标为持有金融资产旨在收取“合同流量”(collect contractual cash flows)。那么,这一类金融资产应按“摊余成本”计量,其条件是:金融资产在合同规定日期产生流量,其金额应为本金加未到期的利息。
第2类:主体经营模式的目标为持有金融资产旨在合同前出售该资产可获得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则这一类金融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
虽然有第1类的规定,但主体仍具有在初始确认时,将第1类资产指定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选择权。即尽管满足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特点,主体仍可改为按公允价值计量,以减少计量基础的不一致。
第二,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并且金融资产的变动计人损益帐户,应加计“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第三三,按摊余成本或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subsequently measured)。


由此可见,IFRS 9在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上都采用两分法;按两种经营目标模式分类;按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属性计量。它对比IAS39(也包括FAS 133)和有关规定是明显的简化了,并提高了对金融工具会计按双重计量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它又规定了重分类的条件(主要是主体转变了经营目标模式),增加了灵活性。
在财务会计中,双重计量模式之所以将持续运用,首先是因为主体持有资产具有不同的特点与用途,同时应考虑主体的经营目标。一个主体持有资产,有的是为了长期使用并非旨在出售,且无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所以它只能按历史成本计量;有的资产虽有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但还应考虑主体持有它的经营目标,若是持有该资产(如债权证券)是为了在合同到期时可取得确定的流人(本金加利息),则应按摊余成本计量,若是持有该资产(如权益证券)是为了在有利时期出售,取得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则按公允价值计量就较为恰当。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目标告诉我们,与特定企业利益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是企业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与不确定性的信息(参见FASB NO.1,par.25)。财务报告的目标也说明,双重计量模式将有利于报告使用者评估主体的未来流量,而这是投资人最为关心的不足。

会计论文网专业提供会计学,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