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危机谈文: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金融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20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将加快,但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也将随着开放的深入成为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方面。文章详细浅析浅析了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五种国际金融风险,并在最后提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出了四条对策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希望对中国的金融安全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金融安全;国际金融风险;国际游资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isk on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y and Our StrategiesWANG Xi-jun,SUN Feng(Economic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Abstract:With http://www.328tibet.cn/jinronglunwen/jinrongweijilunwen/China’s entry into WTO,our financial industry will speed up it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How-ev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isk will be an important part to influence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five kind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isk, and provides four pieces of advice to ensure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
Key words:financial security;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isk;hot money
当前,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主要工业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国际流动资本规模扩大、扩张速度提高,金融资产日益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但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在国际金融领域所蕴藏的金融风险也正以几何倍数增长。“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往往通过开放条件下的传导机制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和市场”。[1]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着诸多新不足和新考验。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必将对中国的金融安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冲击。
一、金融安全概述金融安全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新概念。许多学者对这一不足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笔者认为,一国金融安全是指该国能够抵御内外金融风险的冲击,面对突发金融事件具有自我稳定和修复能力,凭借各种手段把金融风险制约在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临界状态以下,保障本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和发展。金融安全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的金融安全指金融体系自身的安全,这是本文研究重点;广义金融安全还包括国家经济安全。这是由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金融安全有四个特点,包括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性、金融运行的有序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金融安全的四个特点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稳健性是基础,有序性是状态,有效性是效果,可持续性是发展。只有四方面都具备了,才能说一国的金融是安全的。金融安全是和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金融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所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的,是金融活动的一种常态。金融安全中有风险,风险中也体现着安全。金融危机是指当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损失使金融体系受到根本性破坏和威胁,金融的平稳运行被打断,金融领域陷于混乱的状态。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发展到极端的情况,它是可以预测、预防的。[2](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二、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国际金融风险因素浅析浅析加入WTO之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金融与世界金融的整合日益加速。但是,面对国际金融领域诸多的风险因素,对于仍显稚嫩的中国金融体系而言,国家的金融安全受到了威胁,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恶化。现对这些风险因素浅析浅析如下:
(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是导致我国金融安全可控性减弱的重要因素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巨大的压力。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或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逐步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金融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可以说是最典型的表现。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金融业的合作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大潮的来临,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各主要工业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国际资本流动加大、速度提高,金融资产日益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在这样的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的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着诸多新不足和新的冲击。首先,金融全球化使得金融冲击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金融大动荡,都会波及到全世界,就连超级大国也不例外。其次,全球化也使得金融危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东南亚危机从泰国爆发,几天之内就传遍了东南亚各国,几个月之内几乎传遍了全世界。最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将形成极大的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资本转移限制的要求放宽、对外商企业属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外汇收支管制放松、对居民在国外持有的外汇资产额度管制也放松,这些无疑都会增加资本和金融账户管理上的难度:—旦长期资本大量流入,迅速增加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再加上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增加,会刺激金融资产的过度上涨,进而促使经济泡沫化,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化、甚至崩溃。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传统金融企业落后的运营模式在同国外先进的金融运营模式竞争中明显要处于劣势,而且现有的宏观调控手段也很难达到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的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大力提高国内宏观经济、金融调控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二)衍生金融工具迅速发展给我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商品为基础,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点的金融工具,它既指一类特定的交易方式,也指由这种交易方式形成的一系列合约。其基本工具包括期货、期权、远期合约和互换四种类型。20世纪70年代初衍生金融工具在美国诞生,80年代末以来呈爆炸性发展之势。目前,国际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已达1200种,全年的合约成交总额已超过50万亿美元。“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风波不断,大多与衍生工具投机失败有关。它们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不仅为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3]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金融风暴劲吹全球,首先是亚洲的众多国家遭到灭顶之灾,接着俄罗斯又风云突变,最后拉丁美洲也遭威胁。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中越权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金融机构自身的安全形成了威胁。国际上因越权经营使金融机构产生巨额亏损的例子很多,英国巴林银行的新加坡期货公司交易员里森、住友商社有色金属期货交易中心的滨中泰男,皆因越权违规操作而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我们纵观这几起金融事件,虽然它们的规模、程度、影响范围各不相同,但无不说明金融衍生产品能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三)国际游资是致使中国金融安全遭受潜在威胁的要素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重要表现就是资本的非法流出入对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增加了宏观金融调控的难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容易造成金融泡沫,增加金融风险。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国际游资或国际投机资本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投资领域,为追逐高额短期利润而在各个市场间移动的短期资本。它是一种投机性的短期资本,像脱缰的野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驰骋,利用国际间的利率、汇率和股价等金融商品之间的短期不均衡而获取利润。国际游资数额巨大、专家理财、技术先进,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套利炒作中反应敏捷、技术手段高超、惟利是图、善于钻各种空子,因而其对一国金融安全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虽然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为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方式,但是这也为国际游资的投机提供了机会。尽管我国还没有对资本和金融项目开放,国际游资目前也有所收敛,但其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潜在威胁仍不可忽视,特别是对资本和金融项目开放的港澳地区的金融安全的潜在威胁更需要重视。
(四)国际信心危机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信心危机的出现基于两个基础:一是金融资产的虚拟性;二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信心维系着金融资产的甚至存灭。一旦信心消失,金融资产将在一片抛售声中迅速贬值。而金融资产的同质性使得投资者很容易将对某种金融资产信心的丧失类推到其他金融资产上。由于投资者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不充分的,难以独立做出浅析浅析判断,为投机资本提供了可乘之机。可以说,信心危机在金融危机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国际信心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997年以来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金融系统的平稳运行;二是我国银行业的“惜贷”现象。虽然银行的商业化革新使得其金融风险意识普遍增强,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但是凡事要有度,过分强调金融危机的危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宁可将资金作为超额准备金存入银行,也不愿向企业发放贷款。在银行“惜贷”的同时,居民对经济发展的预期也做出了较为悲观的判断,不愿消费,把大量的资金存入商业银行,表现为银行经济效益持续的下降而存款持续上升。解决金融风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企业走出困境,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盘活银行的信贷资产。如果银行由于信心危机而向企业不提供或少提供贷款,就将使企业无法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也就无法取得新的经济效益。此外,我国金融机构过高估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而“惜贷”必将导致银行货币政策效力的降低,进而增加金融风险。(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五)国际金融体系的潜在危机是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一是现有国际金融规范存在的矛盾与不足。现行的规则和秩序主要是几个发达国家国内相关法律和惯例的国际延伸,当国际金融市场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时,国际金融规范和秩序而能运行自如。但是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使原有的国际资本流动规范也日益暴露出种种不足。二是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全球化的矛盾。首先,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至今仍把维持和推动国际多边自由兑换作为核心的原则加以贯彻,而对于日益重要的抑制投机、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等不足却忽视不问;其次,现行汇率制度假设汇率浮动会对国际收支产生自动调节作用,将汇率的决定权完全交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确定,缺乏应有的国际协调;第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一种国际最终贷款者的功能;第四,金融全球化使IMF的职能发生异化。国际金融体系的潜在危机是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确保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加入WTO以后,如何在加快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有效地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防范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是我国政府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总结国外爆发金融危机的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中国金融安全网,培育公众信心金融安全网主要包括审慎监管制度、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机制等内容。目前,我国银行系统存在着大量的呆坏账,积聚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一旦受到国际信心危机的传染我国公众可能会动摇对国内金融机构的信心,诱发挤兑行为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安全网。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其次,建立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维护公众对国内金融机构的信心,避开金融领域的大范围波动,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最后,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活力。
(二)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抗风险实力经济健康的不足不仅要从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而且还需要从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尽管国际投机者可以勾结起来对一个国家发起冲击但如果这个国家没有明显的经济缺陷,这些国际炒家就要冒极大的风险,这对国际投机活动也是一种抑制机制。“1998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之所以反击国际金融投机成功,主要是因为经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股票指数调整到9000点”,[5]不存在多少泡沫成分,港元汇价没有多少高估成分。这样特区政府就敢于同国际投机者相抗衡,因此,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基本条件。(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三)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一国金融安全的物质基础当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之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不宜采用行政手段来干预金融市场,否则会给金融市场造成长远的破坏性的影响。“如果政府http://www.328tibet.cn/jinronglunwen/jinrongweijilunwen/用市场手段去对付国际投机者,维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就必须保留有充足的外汇储备。”[3]适度的外汇储备概念不仅需要从保证对外支付的角度去认识,而且还需要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来认识。
(四)加强国际协作,创造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良好外部环境在金融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各国的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体现出高度的趋通性。一旦金融危机在某一个国家爆发,通过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会立即波及到其他国家,发达国家也不能幸免。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必须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各国银行的协作,相互融融资金,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6]来推动我国金融业稳健运行,保障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小斌.新兴市场金融共生危机的早期预警[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2]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史东明.经济一体化的金融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刘东华.中国金融革新的一个重要课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1.
[4]傅小斌.金融危机的最新理论及其评述[J].经济师,2003(4).
[5]陆前进,等.开放经济下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上卷[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周道许.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