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谈文:非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与革新方案探讨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1-01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革新方案研究
摘 要:本文浅析浅析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即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必要性,以此引起高职院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视,进而合理安排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课时,合理配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实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课程 教学内容革新
《会计学基础》是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重大影响,而当前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是各高职院校的薄弱之处,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革新。课程革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论及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教学内容革新的背景浅析浅析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浅析浅析《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确定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为主线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由此可见,高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它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必须服务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学生搭建一个会计基础知识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了解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般程序,熟悉企业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信息处理的技术策略,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浅析浅析能力,在将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具备利用会计基础知识发现不足、浅析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
2.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浅析浅析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会计学基础》学习的需求非常明确:为专业服务,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目的是“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对他们而言,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员,而是要了解会计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抉择,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3.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急待改善从北京城市学院经管学部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开设此课程的专业有:金融与保险、出版与发行、财政与税收、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工商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金融与证券、文秘。从多年在教学岗位从事《会计学基础》教学工作的体验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大体有两种情况:一部分学习认真的同学,考试成绩不错,但由于对相关内容缺乏深入的感性认识,考试之前记住了的知识内容,考过之后未走出校门就又还给老师了。另一些同学则情况更加糟糕,由于平时学习不够认真,从一上会计课到上完会计课为止,自始至终完全处于混沌的状态,完全不明白会计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处理程序。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会计专业学生考试成绩明显好于而非会计专业学生考试成绩。这样的局面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研究这门课所存在的不足,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二、当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困境所反映的深层矛盾
1.传统《会计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会计学基础》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策略和基本技能。传统《会计学基础》从系统上来说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策略、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策略的会计循环程序。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系统性、操作性较强。针对会计学专业而言,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十分合理的,它本着以会计的目标和作用为导向,以会计业务的简繁和易难为标准,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先传统学科后新兴学科、先通用业务后特殊业务的逻辑顺序,与后置若干门其它会计专业课遥相呼应。
2.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的课程设置状况与教学要求以我学部为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设置基本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课时为48学时,之前没有相应的先修课程,后续也没有或者少有其他会计课程的设置。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此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联度如
下: 面对这些从未接触过公司、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学生,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公司、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的各种会计概念和会计原理,并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从会计的角度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沿用会计专业的模式,分章节逐一的介绍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即使教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些内容都讲授完,但由于学生事前事后均没有相应的课程来进行消化和巩固,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知识点都是彼此孤立的、支离破碎的,从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会计核算策略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3.有限资源的配置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条件导致的有限教学资源的配置,与现有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教学状况下无法解决。要达到《会计学基础》的教学要求,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增加课时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有限的教学资源配置得更合理。其结论就是必须要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该简化的一定要下决心简化,该强化的一定要化大力气强化,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三、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革新思路
1.强调课程内容的简约化和结构化《会计学基础》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策略和基本技能,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策略、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策略的会计循环程序,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根据《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会计学基础》的教学满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善目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我们将《会计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为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第二模块为业务操作。即在教学中完成对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后,就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流程,带领学生进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训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每一阶段主要业务的特点和运用复式记账法进行处理。将会计基础理论之后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及会计核算程序等的教学内容完全融入到会计实训的业务操作中去。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精简,逻辑结构简化,避开学生对繁杂的抽象的各种概念的死记硬背。
2.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会计基础理论之后的教学,应不分章节,完全综合起来,主线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来讲述、练习,即教师首先必须准备一套单步骤的某工业企业一个月的原始凭证(复印件或自制均可);然后教师根据上述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多少确定每个学生应配备的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包括三栏金额明细账、多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生产成本明细账、应交增值税明细账等)、总账、科目汇总表、报表(这些凭证、账页及报表均与实际完全相符);最后组织学生从建账(设置账户)开始,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环节的练习,在练习时随时强调目前所处的环节,并在每次练习结束后结合教材总结性讲述与本次练习有关的概念内容等。这样,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调的说教,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体系,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基础》之后,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责任编辑:会计论文)>
3.结合专业特点,补充相关内容不同专业对基础会计教学的需求各有侧重。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专设相关章节,以满足其需要。所以对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的教学总课时中留出8———10课时的时间,让任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国际贸易专业我们可以将业务操作模块的企业类型替换成商业企业,并相应增加《商业会计》的内容。比如金融专业可以增加财务报表浅析浅析相关内容,而企业管理专业则相应增加会计规范如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相关内容。
四、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教学内容的落实需要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加以指导,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革新思路,设计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如下:第一部分:会计基本概念(12学时)1.会计的涵义、会计核算前提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确认计量要求原则3.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策略第二部分:会计基本原理(12学时)1.会计科目与账户2.复式记账法第三部分:业务实训(估计30学时)结合工业企业基本经济业务核算(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利润结算),让学生动手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总结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并可利用财务软件的应用进一步强化实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水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财会月刊(综合), 2005年第6期。
[2]王晓波:《非财务人员财务知识读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年2月。
[3]刘勇:《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不足初探》,《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3年8月第4期第2卷。

(责任编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