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3-12-24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也是当前理论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不足。XX市作为XX省老工业基地,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XX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部地区;XX市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实施县域经济的赶超和突破战略,从县域层面上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基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县域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承载力量和支撑力量。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部XX市县域经济近况与不足
XX市现辖7县(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起步,先后经过了种植业、养殖业、小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城市大工业配套加工等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己发展成为拥有以生物制药、家用电器、机械制造、轻纺服装等现代化制造业的新经济板块。革新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XX市始终把县域经济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取得了快速增长。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XX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不足。在中部乃至全省的范围内,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浅析浅析,得出以下结论。

1.1 XX市县域经济总体规模偏小

从全国看,总体上处中等水平。主要人均指标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2008年全国县域人均GDP约为10251元,XX市县域人均GDP约为11253元,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0元。从全省看,总量居中等水平、与沿海地区水平差距大,均量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不大。

1.2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从人口和从业人员结构来看,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大。一是县域农业人口比重大。2008年县域农业人口462.7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70%,农业人口比重高于省会县域23.6个百分点。二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大。2006年XX市县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55.3:26.8:17.9。很明显,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就业结构的变化相对滞后,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薄弱。三是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小。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市)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重,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也没有有效地形成农业、工业服务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

1.3 县域基础设施落后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总体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省会地区仍有较大差距。XX市大部分农村住房布局较散、多为单层住房,楼房仅占调查户的11.0%,室内地面瓷砖装修的调查户仅占10.3%,大部分村镇呈先见树木、后见村落的景象。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农民生活略高于国际贫困线水平。2008年,XX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按照世界银行规定的国际贫困线人均目生活费用支出小于1美元的标准衡量,XX市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60.2元,按照汇率值折合日均0.9美元,低于国际贫困线水平。

1.4 县域企业规模小

一是能耗高。XX市县域万元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以上。二是污染严重。县域大气、水等生态环境污染损失的平均水平约占GDP的4%左右。三是环保投入低。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要占GDP的1%到1.5%,才能有效制约环境污染;达到3%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XX市县域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1.2%,略高于全国1.15%的水平,虽然这一比例在逐渐上升,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与环境改善的需要比,仍然相差很大。

1.5 人才和技术短缺

与大城市相比,县域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较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难以吸引人才。大学毕业生回县、乡工作的不多,愿去县域企业工作的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欠发达地区县域缺乏强久的吸引力,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既缺乏一般人才,更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经济型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科技力量的薄弱,科技创新难,缺少科技依托,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这在XX市县域也有所体现,特别是远离中心城市的县域如睢宁更为突出。
2 XX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近年来,XX市提出实施“三化一转移”战略,即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1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工不富”,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重视发展工业。对XX市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必定选择。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据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推动XX市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深入研究XX市县域的比较优势,依据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实现支柱产业优势化和优势产业支柱化。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只有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才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产业化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给县域经济带来强大活力的新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形式,能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相关的企业或组织联合起来,使资本和先进技术、现代化装备更好地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快步发展。近年来,XX市各县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经济板块。其中突出的是烤烟,西瓜,香瓜,莲藕,以及桃,李,梨的发展,其次有猪、家禽鱼等养殖业。这些农产品的基地舰模、品牌形象、产业化水平在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发展XX市县域经济,必须依托这些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做文章,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优势区域聚集,做强做大产业规模。引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龙头加工流通企业建设,通过加工转化,把丰富的农副产品变成工业企业原料、消费商品和名优新品,加长拉粗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产品增值增效。

2.3 积极招商引资

目前资本投入仍是XX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量,吸引区域内外资本进入XX市县域,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打造特色产业链,建设企业存活的优良产业生态环境。通过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吸引外部资本、人才、技术的进入,开拓市场,推动县域经济外向化;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热情,大力推进县域民营经济主体化,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在招商引资方面,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要改善招商策略,讲求招商效果,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广泛开展网上洽谈、网上招商,降低招商成本;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的企业家、金融家、商会、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提升本地“人气”,全面拓展招商、引资、引智渠道。二是扩大对外经贸合作。通过产品出口、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对外合作等途径,发展外向型经济。三是搞好项目谋划。立地现有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精心筛选项目,建立项目库;搞好项目论证和策划包装,使之适合外商的需要;支持现有的本地企业和外地、外资企业,使它们健康发展,获得良好回报,推动以商招商。以战略的眼光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用真诚和诚信招商引资。

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XX市是是XX省非省会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龙头,完善XX市城镇规划体系,搞好城镇建设,对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以XX市建设特大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把城市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从而加强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经济发展提高中心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县城要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塑造鲜明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加快城市园林化步伐,加大各县(市)城区市场建设力度,强化城市的吸纳、带动功能。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各种要素集聚,充分发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XX市县域经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其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要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发展工业经济、农村经济,还是推进城镇化,都必须以人为本,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遏制环境恶化,走科技先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推动XX市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肯堂.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潘祖和.对欠发达地区“三农”不足的研讨[J].经济不足探讨,2006,(3).
[3] 陶晓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深思[J].商业研究,2004,(6) .